第三十六章 楊志來投(第1/2頁)
章節報錯
為少華山眾人接風洗塵過後,穆栩接下來幾日,私下分別找幾人都談過話,用以瞭解各人性格才能。陳達、楊春二人暫且不提,他的重點關注物件,是史進和朱武二人。
史進怎麼說呢,這傢伙年紀不大,沒有什麼多餘心思,一心只想著提高武藝,再加上天份頗高,也難怪都了水滸後期,他成為了比肩林沖等人的好手。
再說朱武,穆栩經過與他的一番長談,發現他確實身懷大才,但更多是長於軍事,在內政方面建樹不多。
既然瞭解了幾人特長,穆栩當下便知人善用,他拜朱武為左軍師,負責參贊軍務。接著又將步兵以宋制擴充為一個滿編軍,自認都指揮使,魯智深為副。
滿編軍下轄戰兵營四個,輜重營一個,由魯智深以副都指揮使身份統領一營。剩下四個營指揮使,只認命了二人,分別是史進、宋萬,以陳達,楊春為副。其中宋萬,楊春二人統領的是輜重營。
至於空缺出來的兩個營指揮使,一個是穆栩專門留給楊志的,另一個則是由於沒有合適人選,留待後來人。
除了步兵,因為從東京城弄來了一千匹戰馬了,穆栩又組建了兩個騎兵營,一個由他自己親自統領,另一個依舊歸林沖統轄。
其實最初穆栩是不想用宋朝兵制的,他本打算彷照後世軍制,結合當前實際情況,重新設立一套全新的軍制。
可思慮再三後,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一來時下之人對宋朝那套已深入人心,貿然改變只會適得其反。
二來宋朝的軍制,確實更適合冷兵器時代。宋軍戰鬥力不行,跟軍制關係不大,畢竟在宋朝初期,禁軍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後來之所以如此拉胯,歸根到底還是中央朝廷太過防備武人,總愛玩以文制武那一套。
穆栩來自後世,當然明白專業的事,需要專業的人去辦這個道理,像是宋朝皇帝那樣長於深宮,卻以為自己是天才的軍事家,每派將軍出征,就要事先畫好陣圖,不顧地形、不顧實際情況,只要求軍隊照著他的陣圖去打仗,可比小孩過家家還要滑稽。
這裡頭的典型代表,就是高粱河戰神,驢車漂移的高手趙光義了,明明軍事天賦比不上兄長趙匡胤,卻自以為是,以至於葬送了柴榮、趙匡胤二人多年的心血,讓北宋再也無力北顧幽雲,最終淪落到,以歲幣買平安的境地。
當然,宋朝採用以文抑武的國策,也是為了防止重蹈五代武人亂國的覆轍,可惜卻太過矯枉過正,以至於空有發達的經濟,卻不能轉化為有效的實力,讓後世多少人為之嗟嘆。
雖說穆栩在軍中,依舊沿用宋制,但也不是沒有一點改變,比如他在軍隊編制之外,又建立了工程營與斥候營,前者以杜遷為營指揮,負責營建山寨。後者以時遷、朱貴為首,負責執行刺探軍情,暗殺敵首等事宜。
穆栩組建的這個斥候營,與軍中傳統的斥候營是有本質區別的,首先它是獨立自主的,只向穆栩一人負責。
其次,從職能來說,它更像是明朝錦衣衛,和後世特種兵的結合體。說白了,這是穆栩託以斥候營為名,建立的特務組織。
建立起了正規軍,穆栩反倒更忙起來,每日不是監督山寨大搞建設,就是去校場負責練兵,連和李師師、趙元奴兩女親親我我的時間都沒有多少。
不提樑山泊這邊如何忙碌,卻說楊志領了梁中書之令,領著老都管,兩個虞候,並十一個廂軍,押運著十萬貫生辰綱,向著東京城而去。
楊志為了此行萬無一失,每日裡迎著驕陽,辰時起身,申時方歇,讓一行人本就怨聲載道。可楊志卻渾然不覺,依然我行我素,又不時催促,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著前行。
如此一來,讓本來就已經滿腹怨言的眾人,對楊志更是離心離德,終於在黃泥崗一個不察,被吳用使計,用蒙汗藥麻翻了。楊志最後入眼的景象,就是那七個販棗的漢子嘴裡叫道,“倒也,倒也!”
楊志吃的酒最少,因此是第一個醒轉,待看時,那十四個人,全都口角流涎,動彈不得,所帶的十一擔金銀珠寶,早已不翼而飛。
想到好不窮易得了梁中書賞識,不想卻在陰溝裡翻了船,楊志便對地上躺著的眾人,破口大罵道,
“都是你們這些蠢豬,不聽我言語,現下被人劫了道,連累了灑家!”
罵了一陣,楊志尤不解恨,提起藤條來,將這些人一頓好打。可打完後,想到自己丟了這趟差事,以後哪還有前途可言,便嘆道,
“如今閃得俺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待走哪裡去?不如就在這岡子上尋個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