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栩回道,“山僻之人,孤陋寡聞,當不得大家謬讚。”

李師師聽出穆栩不願多說,倒也沒有在意,又問,“官人來見師師,不知有何見教?”

“久聞姑娘大名,只恨身處千里之外,引為平身憾事,今番有事進京,自要前來拜會。得睹花容,生平幸甚。”

但凡是個女子,就沒有人不喜歡別人稱讚她的容貌,哪怕這個女子是李師師。當然這也得分人,原文裡燕青雖扮作小廝,但李師師對其客氣有加,等換成宋江那黑廝,就算說得天花亂墜,李師師都不動分毫。

兩人說了好一會話,李師師見穆栩談吐不凡,更兼見識淵博,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乾脆吩咐丫頭備了桌上好酒宴,與穆栩一邊飲酒,一邊天南海北暢聊起來。

這其實是穆栩刻意在引導話題,他知道似李師師這般女子,雖出身風塵,但生活富足,不會缺什麼東西。唯有一樣,卻是其可望而不可及的,那就是自由,因而他故意不停說起外面風景,果然一下就勾起了李師師的興趣。

正所謂,燈下看美人,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穆栩從紅樓來到水滸,除了一開始和趙福金有所接觸,剩下的時間,每日裡見的都是魯直漢子,此刻見了李師師這般美人,心裡不禁蠢蠢欲動起來。

不過穆栩也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所以時刻注意說話語氣,生怕唐突了佳人,直到見李師師有些微燻,他才適時說道,

“我觀師師頗嚮往外間景緻,那為何不出去走走,也好舒緩下心情?”

李師師放下酒杯,臉上露出悽苦之色,嘆道,“小女子看似風光,不過是籠中鳥掌中雀罷了,哪裡來得那般自在。再者我自幼就來了礬樓,現今早就沒了去處,離了此間,又能去哪裡呢?”

聽了李師師這番自哀自憐的感嘆,穆栩不禁想起了她的身世。

李師師原本不姓李,乃東京城裡一個叫王寅的染布匠的女兒。她母親剛生下她,便去世了,王寅用豆漿代替奶水喂她,竟使她活了下來。

王寅為了讓她平安長大,按照當地的習俗,送她到廟裡舉行捨身入寺廟的儀式,因為做活佛弟子的在風俗習慣上都被稱呼為“師”,王寅便給她取名叫作“師師”。

師師四歲的時候,王寅由於為朝廷染布延期入獄,後來死掉了,師師也就成了一個孤兒,幸被礬樓的李婆婆收養,從此她便在礬樓裡住下來,也改姓李,叫李師師。

等她長大,不僅模樣兒長得美麗,技藝也出眾,聲名漸漸地越來越響,後來漸漸成為東京城裡有名的藝伎。

不過致使李師師徹底名聲大噪的是兩件事,第一件,是著名大學士秦少游為其寫了一首詩。詩云: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鳥。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遍看潁川花,不似師師好。

而第二件,便是她兩年前被大宋官家趙佶相中,從此飛上枝頭,再不是個普通的風塵女子。就連她如今所居的醉杏樓,都是趙佶親自起名題字,一切日常所用物品,皆以黃綢覆蓋。

李師師這些遭遇,如果讓普通女子來看,怕是要各種羨慕嫉妒恨。可實際上,這才是她悲劇的開始,那趙佶作為一國之君,哪裡會真將李師師放在心上,無非是看膩了三宮六院,一時嚐個鮮而已。

趙佶一不會將她收進宮,二不會時常來相伴,說白了,就是將她當做養在籠中的金絲雀罷了。

有句話說得好,自古風塵多奇女,李師師雖然流落風塵,但為人卻極有氣節。歷史上在面臨金人入侵時,表現的可比許多士大夫強多了,曾多次捐獻私財以充軍費,讓穆栩好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