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生接著講:微臣以為,大汗還應當利用西進平叛的機會統一人心。

呼畢力驚訝了,不錯嘛,此人咋和朕想到一處了。

他示意繼續。

先生接著講:眼下大汗統御的能戰之兵半數以上均為漢軍,這些兵痞長期生活在河北的農耕之地,吃慣了大米飯和白麵膜,對馳騁草原的生活很不適應,必須斷其根,方能任由大汗驅使。

最好的辦法就是賞些金銀美姬穩住,將其調離新宋邊境西征阿李不各,這些賊軍頭遠離故土,回不去後必然死心塌地的為大汗效力。

呼畢力覺得妙啊,他心中歡喜,不動聲色的頷首、吃茶。

姚先生見呼畢力端起茶碗,馬上曉得大汗聽累了,還以為是自己出了餿主意,大汗不喜歡呢。他趕緊告辭,躬身後退著離開。

回去,這廝顯擺,無不得意的說:這次大汗饒有興致的和老夫聊了半個時辰,對老朽提出的西征方略十分讚賞吶。

這些從燕京太極書院搬家到大漠王庭的飽學之士、鴻儒教授們來到草原王庭就曉得自己再也回不去中原了。

他們住在燕京之時還有家的感覺,畢竟是漢人,中原人嘛。他們篤定心中的大英雄呼畢力將來肯定要榮登大寶統治中原,他們攀龍附鳳,依然還是中原的人上人。

未曾想,這才多久就搬家了,而且一搬再搬的來到了漠北王庭。真要想蘇武牧羊,還能牧出個身後名,可他們不是。

像姚先生這樣的漢學大家都是從小浸泡在史書裡的智者,看問題自然入木三分。這些智囊看到草原帝國迅速的擴張,又很快的縮回去,很好的詮釋了此消彼長這個成語。

再獲悉阿李不各叛亂,草原帝國內部即將爆發一場自相殘殺的內戰,曉得呼畢力縱有迴天之術一時半會兒也沒得實力進軍中原啦。

因為新宋國還沒有組織兵力北伐草原帝國。

但是,新宋國是有這個實力的,神威軍的戰力太過強大。即便就是今年不來,明年、後年,大後年神威軍肯定會北伐。

這些老漢奸們一個個都讀過岳飛的滿江紅,曉得宋人骨子裡的恥辱和滿腔的仇恨,一旦有機會絕對會直搗黃龍。

所以,他們判斷東北是保不住的,甚至神威軍有了大兵團的騎兵之後直擊王庭也不是不可能。

那麼,眼下的草原帝國就會一直處在神威軍的兵鋒襲擾之下。

何處才是安身之所呢?

擴短慫恿阿李不各反叛,察合臺汗國參與進來後讓他們想到了遙遠的西域地大物博,都是拿起刀劍砍人搶銀子的狠貨,不正是傳經送寶的好去處嘛。

姚先生不曉得,他的主意正合呼畢力的意,王庭更加迅速的部署西征。

蘇祿赫尼娣看到呼畢力搬家式的動員安排也猜到了八九分,她緊張了,如此下去不是要徹底放棄帝國起家的龍興之地?

她立即召見自己的大汗兒子問話。

呼畢力對自己的母親就不再隱瞞了,他親自端來一碗奶|茶送到蘇祿赫尼娣手上實打實的說:南邊的宋國就是一頭睡獅,已經被趙玉林給喚醒啦。

額娘可知道?咱妹子御下的一州便有人口一百萬,他們全國的人口超過一千千萬,百裡挑一選勇士征戰,就是一百萬虎狼之師。

而咱們草原帝國則是全民皆兵,即便如此,男女老小的加在一起也就在一百萬,如何能與新宋爭鋒?

這些,蘇祿赫尼娣都曉得,她很無奈,又不得不信,就憑這些年她的老公戰敗,大兒子捐軀,四兒子親自打探新宋的實情,她就必須得信。

呼畢力堅定的說:咱們必須韜光養晦,養精蓄銳以圖東山再起。

南海之南的旅宋國,偽帝趙炳也在苦苦思索如何東山再起?

這幾年,趙炳剿撫並用,將勢力擴充套件到全島,建立起名副其實的旅宋國後進一步南下麻逸,要征服南邊所有的島國。

這就激起南洋諸國的強烈反抗啦。

這些國家不斷派出使臣前去陳述、和談,當年可都是向大宋朝俯首稱臣的,為啥今天宋國皇帝要吞併他們?

趙炳現在流浪海外,才不管過去先皇帝的詔書契約,他只要地盤,要不斷擴大地盤。

這些小國王爺沒轍了,推舉麻逸國王做盟主,聯合起來對抗旅宋國,還跨洋過海的去搬來真臘國的救兵和趙炳的水師對戰。

各國的水師加在一起多路出擊,還真的頂住了旅宋水師兩場,雙方打成了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