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呈前面已經透支了大理國的信用,借的糧食和銀錢一兩未還,連利息都還沒有結付她咋好再去借款、借糧。

小皇帝為難了。

的確是這個理呀。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咋能只借不還呢?

趙思涵稟報:咱們擔心自己的貨品賣不出去,大肆徵收進口新宋國貨品的稅賦,結果叫老百姓想方設法偷運貨物入境在鬼市上交易,這叫助長走私,搞亂了市場不說反而失去了應有的稅賦。

更有貪官汙吏和這些走私販私者勾結,通風報信阻撓官府查案,叫咱們搜不到走私貨品也抓不到走私犯,市場卻依然是走私貨品氾濫。

與其這樣,還不如恢復原來的關稅貨物正常流通,叫走私犯無利可圖,朝廷還能正常收稅。

老臣,重臣當即震怒,認為趙思涵妄議朝政,太過無禮當治罪。

但是小皇帝覺得趙思涵講到點子上了,輕描淡寫的蓋過。

高家宰執很是不爽,冷聲問道:聖上體恤黎民百姓,關愛天下蒼生,老夫只說眼前,就問趙尚書如何渡過難關?

趙思涵怒視著高家,柴家的人說:還能咋辦?

她有意停頓了三秒鐘再開口:只需要高公捐出家中糧食,就夠大理城中饑民吃上半年,老太師心知肚明,還問我一個弱女子幹啥?

趙思涵擲地有聲的講話,驚得朝堂上立馬沒了聲音,安靜的連窗外蚊子放屁都能聽到。

高家老人從驚愕中清醒過來,立馬怒火中燒的大吼:放肆,太過放肆了,這還是禮部尚書,鎮南王王妃在說話嗎?

武將中排位靠後的陳家家主發言了。

他以為趙尚書說的沒錯,這朝堂上下誰不曉得老太師在城南的倉庫裡就有二十座穀倉,按照一座五千石計算應該是多少,足夠城裡饑民吃上三年,趙尚書的訊息還不夠準吶。

這下就叫那些當權的老臣吃癟了。

堂下接著就站出來三名大臣舉證高家和柴家囤積糧食高價出售,是在發國難財。

那幾個坐穩朝政分權的家族心虛緊張,坐不住啦。一個個跳出來大罵這些臣子大膽妄為,胡說八道,罪不可恕,當拿下治罪。

這時,戍守南門的牙將挺身而出,向小皇帝呈報最近三日高家和柴家走門子賣糧的證據,力挺趙思涵說的沒錯,請聖上明察。

小皇帝剛開始還有點慌,在盤算如何收場呢,這廝拿到證據後不急了。

他一邊看奏章,一邊瞟眼盯了盯那幾個德高望重的臣子,笑呵呵的說:家中有金銀,隔壁有桿秤,諸位愛卿苦心經營多年自然是有些產業,左右臣工提議均一些出來救急沒得錯嘛,何至於老羞成怒的鬧不愉快呢。

高家已經從小皇帝的語言中感受到不會被責罰了,但是肯定得出點血。

這廝腦子轉的飛快,馬上說聖上英明,真是明察秋毫,他家省吃儉用,的確積攢些餘糧,這就捐出兩萬石替聖上分憂。

小皇帝已經逮住這傢伙的軟肋,那肯輕易放過,只給兩萬石肯定不滿足。

小皇帝嘿嘿一笑說:愛卿就別在朕面前賣窮了,捐四萬石,柴愛卿也捐四萬石,諸公都曉得愛卿家的糧倉修得比高家的還結實又高大吶。

接著,這廝啪啪啪的攤派下去,一個個老臣子心裡雖然在罵娘,嘴上還得不住的叩謝隆恩,願意為聖上分憂解難云云。

朝堂之上很快就和諧了,一眾臣子都上奏小皇帝降下關稅,讓新宋的貨品經過關口輸入。

小皇帝拿到了救急的糧食龍顏大悅,準了。他提拔剛才敢於當庭上奏,彈劾高家的牙將做欽差,送糧去災區賑濟饑民。調整了皇城的衛戍提督,進一步收緊權力後大手一揮宣佈散朝。

趙思涵剛回到公事房坐下,便有小太監邁著碎步過去操著鴨公聲音說:皇后有請王妃賞花敘話。

她馬上起身叫侍女整理衣冠後疾步朝後宮趕去。

裡面,皇后正陪著小皇帝吃茶,見到趙思涵就笑呵呵的招手,叫快些過來坐下。

皇后笑盈盈的說:王妃真有辦法呀,替聖上輕鬆化解了難題,還給那幾個對頭記上一筆,有功當賞。

隨即就有侍女送上來一個精緻小木盒,小皇帝慈愛的叫開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