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2章 讀一本天書(第1/2頁)
章節報錯
次日,戶部尚書杜凡早早的過府來了,逮住趙玉林一起出城去觀看花溪村的旱育秧操作。
城外,通往花溪村的道口上已經停滿了馬車。原來,因為村子裡面在修路,官員們的車輛進不去了。他倆下車來跟著朝裡面走。
杜公笑哈哈的說花溪村因為有趙家哥兒惦記,就此出名啦。
呵呵,想想也是的。
自唐宋以來,有哪一個村子扎堆去過如此眾多的朝廷大員?今後花溪村的不少地方怕都要留下朝廷大員的足跡,刻著詩詞歌賦的石碑怕要立得到處都是了。
他倆來到張家大院,見孟珙早就在裡面啦。杜凡樂呵呵的問:孟公這是記掛夫人安危,昨兒就到了吧?
孟珙聽得哈哈大笑,站在他身邊的阿倩夫人卻是嬌滴滴,臉上紅霞飛啦。
呼蘭開森極了,熱情的接住他們領去西北的坡地上,那裡正在興建養豬場,修沼氣池。
趙玉林指著下面溝渠上正在搭建的大型水車說:坡地缺水,咱們就因地制宜搞旱地種植,將需要修造的房屋搬到這裡來建設,不佔用耕地。
杜凡頷首,大呼“善吶。”
他進一步解釋:養豬場清洗的豬糞水流進沼氣池發酵,產生的沼氣可以作為燃料,直接引進操作間煮豬食。
眾人看到工匠正在用金黃色的銅管彎曲,連線進灶房驚呆啦。
趙玉林說眼下咱們還做不出來塑膠,只能用銅管,緊靠著沼氣池搭建灶房節省管路的行程,往後有了塑膠,做出塑膠軟管來就方便了,可隨意修建沼氣池。
杜公懵逼的問他:何為塑膠?老夫尚不曾聽說過呢。
眾人馬上盯著審視他。
趙玉林曉得自己一高興,又將後世遍地扔的垃圾丟擲來了。他不動聲色的說此物可以做成隨意彎曲的塑膠軟管,做成咱們想要的任何物品,尚在琢磨,試製呢。
諸公馬上神往起來,跟著趙玉林繼續往下面走,參觀一排排的小型魚塘。
他說:經過發酵後,熟透了的沼液是肥水的最好原料,能產生大量的顆顆蟲,是魚類喜歡的浮游生物,不需要往魚塘裡投入餌料,魚兒便可以很好的生長。
諸位臣工聽得一臉懵逼,感覺就像在讀一本天書。
這些身居朝廷的大員何時聽說過他這套生態種植養殖理論,更別說見識過啦。一個個臉上滿是疑惑和驚奇的神色交替變換,一位老兄思考得太投入沒注意腳下,竟然不小心摔倒在地,滾落下坡,引得眾人驚叫,歡笑,當事人尷尬的使勁拍打衣服。
呼蘭站在小山頭指著一大片新開的良田講解:道路和溝渠拉直修造後花溪村新開了三百多畝土地,都是肥沃的窪地,刨除這次修路佔用的土地後全村的耕地依然增加了二百多畝,不影響老百姓的糧食收成。
諸位臣工歡喜啦,這就是一大收穫。
眾人來到集中育秧現場,田地已經完成開廂,老農正立起篩子篩出細粉狀的泥土播種。
趙玉林親自過去指導,告訴大家眼下沒有上好的育秧盤,只能採取在廂面上鋪設破麻袋的辦法育秧,若是將來有了塑膠育秧盤就可以實現點播,那樣的話下一步的拋秧真的便捷多了。
即便如此,眼下的育秧也只需要像播種蔬菜種子一樣,挑水來保持廂面的溼潤即可,秧苗一樣長的壯壯的。
這種全新的水稻育秧模式立即吸引了眾人的眼光。
農事司的小執事得意的說花溪村全村的秧苗都在這裡下種,平民布衣們就不用一家家著急了,能省下不少的時間和大量的田地。
諸公都在頷首,這,又是一個創舉。
以往都是一家一戶的自己選種、留種、育種,今年他們將所有的稻種拿出來讓村裡的老把式評選,留下最好的統一播種,有專人守著育秧放心啦。
回到張家大院,眾人看到大門口牆面上貼得整整齊齊的佈告:花溪村議事會搬遷戶告示;花溪村養豬場場主選拔告示:花溪村養雞場場主選拔告示,一張張佈告將村裡的諸般事務處置全部公示出來了。
阿倩告訴諸公:咱們花溪村由布衣自願選出了十位辦事公允的耆老宗親,加上都保就是十一人,村裡的事務要如何做?變革該如何做?都由他們來一起商量決定。
結果都在這面牆上公示給全村人知曉,有村民不服的可以來找她理論,她都會帶著執事們下去一一核實清楚。
眾人又是一陣驚歎,認為花溪村的議事會很好的規避了各地村都保一人管事,一人算賬,一人收銀子的問題,做到人人平等啦。
呼蘭指著庭院中新到貨的打穀機講解:這種最新式的腳踩打穀機只需要兩個壯漢便能輕鬆的抬著下地,十分快捷地打下稻穀,麥粒,糧食的收割將大大加快。
如此,便有更多的剩餘勞力做好村子裡的其他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