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林是穿越者,曉得要用育秧盤育秧才好,但他一時做不出來呀,覺得用破麻袋也行,到時候即便秧苗的根系伸進了麻袋,也只需適當在廂面上撒些水潤溼即可,旱地裡拔秧苗總要比在秧母田裡蹲著幹活舒服噻。

他帶著張喜田來到書房,將旱育拋秧的文稿找出來一起參詳。

喜田愣神了,吃驚的不要不要的。

仙人吶,三少爺還真有這個新法子。

趙玉林見他忘我的看著文稿笑了,心道此人如此痴迷於他的農事葵花寶典,肯定是個陳富第二,典型的專家型人才。

他說:隴面上墊破麻袋的目的是叫秧苗更好拔取,還可以選擇其他更好的物事代替,叫喜田拿回去好好參詳,尋找旱地播種,找人家試種。

喜田如獲至寶,連聲謝過後跑開了。

他剛要坐下,呼蘭和阿倩進來請他出去曬太陽,外面陽光明媚的舒服吶。

趙玉林出去,院子裡已經清理恢復了原樣,地面還全都鋪上了錦官城一樣的燒結地磚,春日暖陽透過樹葉留下斑駁的暗影,感覺舒服極了。

侍女早已擺上了桌椅,他們來到桂花樹下吃茶。

他給呼蘭和阿倩解釋:為啥要將全村的土地收歸村集體來示範,就拿這即將下種的稻穀來說。他問:是一家一戶的各自為陣好,還是由村裡懂農事的守著,集中幾塊田地把全村的稻種播下的好?

呼蘭來自大草原,對中原農事不熟,一臉茫然的看看他又看向阿倩。

阿倩來自江東的農村,當然曉得各自為陣的優劣,認為全村集中起來好,這樣能節省勞力,專做農事的能手守著育種不會壞事。

他點點頭說就是這個道理。

一家一戶的選種、留種和育種都很麻煩,費時不討好,他日人工報酬長起來後百姓會覺得種莊稼不如去外面打工掙錢,一個個都跑了誰來種莊稼?

咱們的翠屏山正在製作新鮮的農具,今後耕地,種田的熟手可以種更多的地,若是家家戶戶都守著自己的幾畝地,不是誰都不夠種?

都窩在家裡幹嘛?

咱們應當讓一部分佈衣不再種田,學好技術,轉行去做其他賺錢的營生。

兩位夫人眼裡頓時一亮,馬上領會了他為何要將土地收起來的道理。

趙玉林笑哈哈的問她們,兩位大總管專門叫吃茶聊天,是又有啥好主意了吧?

阿倩給他講:前幾日柯衛隊長一陣吼,把那些布衣給嚇住了,他們不敢來咱們這裡鬧,卻是跑去將那張都保給堵在家裡的數落,要張都保設法給他們修房子。否則,他日張都保的新房修好後他們就搬進都保家裡去住了。

喲呵,這些村民中間有高人啊,一個個都聰明得很。

呼蘭告訴他,周圍的布衣才不傻吶,他們看到修房的師傅在砂石里加入土水泥後,頭天做的房屋基礎第二天就可以在上面行走、砌磚,堅固得很,歡喜啦。

再看到工匠用鐵條做成籠子,合上木板澆築混泥土,四角都是的羨慕得很哦。聽到大師傅告訴他們那叫啥混泥土構造柱,為了抵抗地震用,住進那樣的房子就不怕地震時家家戶戶都要搬新房了。

仙人闆闆,要為這個村子的百姓都建新房也不是不可以,他有這個銀子。

但是,趙玉林這是在探索新村變革呀,是要找出一條全國農村都能增加收入的路子,哪有那麼多的銀子?

必須結合花溪村的實際來做,就像現在這樣幹,許多農村都還辦不到呢。

他說:這個院子裡搬出去的人家咱們給建房肯定都沒得話說。

就讓工部、戶部和水部的執事一起去和村裡的議事會商議個村規民約,涉及溝路、水路搬遷的咱們修,今後田塊調整時佔用的咱們修,村裡無房的咱們修,軍人家屬房子破爛的咱們修。

其他的人家都免談。將規矩定下來後在他們的居住點上張榜公佈,誰不服就讓議事會決議,叫這些不服管束的人家都搬走。

趙玉林覺得對百姓也不能一味的遷就,放縱,那是無組織、無紀律。若是不加管束的任其所為,好人順民都會變成流氓潑皮了。

呼蘭給他講:今晚那些布衣就要在土地廟商議,她和阿倩過去看看。

趙玉林剛點了頭,馬上又說不可,晚上外面不安全。

阿倩小臉一紅說:無妨吧,這裡周圍都有捕快巡夜,還有誰敢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