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防衛炮臺在設計上中規中矩,適合作為過渡和輔助武器使用,在接下來的蟲災中也能起到相應效果,能幫陸峰省下了不少資源。

&nm,雖威力巨大,但不夠靈活。

如果是同口徑的艦載型號,需要安裝在巡洋艦的S6基座上, 但作為岸防炮,它只有A4級別,是與護衛艦同級的防禦武器。

由此可見,

在神諭的評級體系中,這麼一座的岸防炮臺的防禦效率,與太空中的一艘護衛艦是相仿的。

這應該是將機動性、適應性一併納入綜合考量的緣故,而非只注重火力。

這也告訴了陸峰一個事實:

——失去制宇權的地表基地非常脆弱。

要是沒有穹頂護盾, 也沒有艦隊掩護, 那這些炮臺簡直跟紙糊的沒兩樣!

陸峰對此深以為然。

另一項獎勵, C8級別的穹頂生態園,這可是個大傢伙。

雖然頂著民用產品的C級名頭,但它的尺寸可是達到了8級——戰列艦級別,光直徑就超過1.5公里,穹頂最高處達200米,宛如一座綠色的透明大碗。

既壯觀又美麗。

在天氣控制儀的持續改善下,現在地獄之門的生態環境已經穩定了下來,居民完全可以告別笨重的防護服了。

即便如此,地獄之門與雨林大陸的鳥語花香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

就算這裡能呼吸,空氣中也依舊有著抹不去的硫磺和鐵鏽味道、灰塵和尾氣的味道,絕對算不上怡人。

為此,居民雖擺脫了防護服,但多半還要隨時佩戴一個過濾面罩,以此來遮擋空氣中的顆粒物。

沒辦法,地獄之門的定位就是工業殖民地,工業殖民地的環境治理是一項巨大但又不十分必要的投入。

與其費時費力改造整座殖民地的環境,不如就建立這種量產型的穹頂生態園, 讓其作為居民們的主要休閒場所。

這次神諭相當大方的獎勵了足足8座生態園設施。

陸峰立刻找來工程與殖民規劃部的部長,孟毅夫。

聽到陸峰要修改殖民地規劃方案,孟毅夫只能苦笑著點點頭,雖然工作量大增,但這種事他早就有所準備,應對起來不會慌亂。

新的殖民地規劃很快出爐。

地獄之門本就規劃有大片的居民區以及配套生態系統,原先的生態系統設計保守,是一個個封閉式的生態社群,每個裡面住百十人。

但現在有了更好更大的穹頂生態園,孟毅夫的設計就變得天馬行空起來。

他將這8座生態園串聯起來,圍繞天氣控制塔環城一個大圈,如珍珠項鍊般環繞著中央的潔白高塔。

每座生態園內都會設定一種獨特的生態環境,如雨林、草原、海洋、冰雪……展現地球上最經典壯麗的微縮自然奇觀。

一組綜合性環形輕軌系統將所有生態園連通。

分佈在生態園周圍的封閉式居民區也設有交通站,交通站一端與環形輕軌相連,讓居民可以隨意在不同風情的生態園中穿梭,另一端接入殖民地主運輸網路,四通八達的延伸向各個設施,方便人們工作出行。

這樣一來,

整個地獄之門的中心區域,都將被打造成一片美麗而舒適的多功能生活區。

裡面除了有通往亞空間的0號空港,堅固的地下庇護工事, 龐大的物資儲備庫,還會有醫院、學校、研究設施、娛樂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