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週時間,因為天氣控制儀的持續運轉,建造場範圍的空氣質量被大幅改善。

雖然依舊沒有達到讓人類自由呼吸的程度,但對於裝置的殘害卻大幅下降,甚至消失,這無疑極大降低了殖民地的後勤負擔!

以前建造場上的露天裝置,一般用不了多久便需要檢修, 損耗極高。

現在環境變好後,裝置的壽命直接翻了三倍,節省了大量人手資源。

相應的, 施工效率也提高了數倍!

當前, 6座節點要塞的基座已經修築完成, 地殼穩定裝置和地熱電站都被安全的保護起來。

6道圍牆的地基全線開工,

原先集中在天氣控制儀周圍的工程隊伍轉戰殖民地邊疆,開始大興土木。

相較於複雜的大氣控制塔,圍牆的修建相對要簡單一些。

大量新型混凝土攪拌站被就近建立起來,地下挖出來的土石經過一系列處理加工,最後大都成為了修建圍牆用的新型混凝土。

更多的原材料則來自建造場內部。

包括修建下沉式交通槽時,被大量挖掘出來的土石;修建地下設施時被掏出的土石;礦場開採礦脈後產生的礦渣……

再者,就是來自那些特意挖掘出來的蓄水坑了。

總之,在灰燼大陸上搞建設,完全不需要擔心建材短缺問題,這裡什麼都缺,但就是不缺礦物質。

在星際時代的科技加持下,大多數礦物都是可以被利用的。

也不是沒有短缺的東西。

灰燼大陸上缺水,非常嚴重的缺水!

在天氣控制儀啟用前,灰燼大陸上幾乎所有的水都集中在頭頂的雲層中。

即便是化作酸雨落下,也會很快再次蒸發。

工業生產離不開水,為此, 之前的水都是從空間門裡面轉運來的,要多次迴圈使用, 十分的珍貴。

不過現在好了。

天氣控制儀啟動後, 一直在引導灰燼大陸周圍海洋上空的水汽向殖民地匯聚。

經過長達7天的持續降雨,殖民地地表上的上百個大型蓄水池紛紛漲滿,凝固冷卻後的大地也開始有了充足的水源滲入。

想必不久之後,早已絕跡的地下水系將重新出現在灰燼大陸上。

不過負責採礦的單位可就苦了。

水源對別的單位來說是豐收,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

持續降雨導致礦區蓄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