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意還特意把那沒有采摘過嫩玉米的兩畝地玉米分開曬,為的就是知道玉米的產量。

鬱家莊子上的玉米也都如法炮製,幹得轟轟烈烈。

這一天,玉米終於曬乾了。

林秋意他們把玉米全都裝在麻袋裡,搬到了小廣場上,拿了一把大秤來稱。

這天圍著的人更多,不只是村裡的村民,就連鎮上和外鎮,都有慕名而來的人。

里正和劉員外也來了,除了他們,鎮上還來了幾位鄉紳和員外郎。

所有人都盯著林秋意他們家玉米,等著稱量。

“二百二十斤一兩”

一麻袋稱好,就有人大聲報數。

“二百一百八斤四兩。”

“二百二十一斤六兩。”

“……”

一連報了好些數字,村裡的林秀才,以及那些員外們帶來的算賬先生都在敲打著算盤,在最後那個數字報出來時,他們已經得到了最後的結果。

“總共五千八百七十六斤三兩!”

其中那單獨的兩畝地是兩千二百零七斤二兩。

隨著這些數字被人報出,周圍的村民們全都被震驚了。

這,這玉米的畝產居然高達一千一百多斤!

而就算是之前賣了不少的嫩玉米,剩下的那四畝地,產量依舊可觀!

嫩玉米能賣錢村民們都知道,但他們心裡更清楚,那東西不是長久的。

先不說嫩玉米的價格是因為今年只有林秋意他們和鬱家有,而被炒上去的,就算價格真那麼高,他們也不一定能賣得出去。

他們是莊稼人,不是生意人。

嫩玉米無法長期儲存,於他們而言,這東西的價值並不大。

可成熟的幹玉米不一樣,這幹玉米保質期長,不管是賣也好,自家留著吃也好,都是不錯的選擇。

幹玉米的產量越高,他們就越是興奮,對這玉米的渴求也就越濃。

那些員外鄉紳們,一個個也被這數字震驚。

水稻的畝產在五百到七百斤,能到七百斤的那都是種得極好的,需要的地也貴。

小麥的畝產比水稻高一點,在六百到八百斤,但能種出八百斤的地,依舊是相當肥沃的。

而如今這玉米,隨隨便便都是一千多斤一畝,直接是水稻的兩倍多,關鍵對土地還不太挑。

林秋意他們家種玉米這地,就是村裡最普通的地。

這種地都能種出這個量來,要是換了肥沃的地,那還得了!

當即,王員外就大步走進林秋意他們家院子,想要商談買種子一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