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第二天就問楊六兒,楚雲想要用那些切碎的蘆葦和竹子,還有廢稻草做什麼。

楊六兒告訴他們,楚雲在造紙。

他們自然也沒有聽說過紙,第一次聽到這種東西,都很好奇。

楊六兒也不知道紙是什麼東西,就把楚雲對紙的描述,告訴了他們。

像布一樣。

可以用來書寫。

大家聽了,隱約可以想象那是什麼樣的東西,卻是更加好奇了。

他們的心中,都忍不住地更加期待起來,想要早點看到楚雲,把「紙」給造出來。

所以大家幹活也更加積極起來。

沒幾天,石匠們按楚雲的要求,切來了大量的石英石石片。

楚雲拿到石英石石片後,連忙找人用水泥和石頭,砌了幾個大缸,

其中一個大缸,把石英石石片,貼在了大缸裡面,就做成了一個簡單的配鹼槽。

至於其它幾個大缸,則是用來做洗漿槽和抄紙槽。

楚雲叫人把切碎的蘆葦,竹子和廢稻草,倒入了配鹼槽中。

然後他把造紙化工原料倒入了配鹼槽,讓化工原料和造紙原料發生初步的化學反應。

接著,楚雲又叫人把配鹼槽裡的造紙原料,倒入了木桶裡,進行蒸煮。

等木桶裡的造紙原料蒸煮成紙漿後,把它倒入大缸中,進行清洗。

楚雲因為採用了化工原料進行化學反應,所以清洗比較很容易,幾下子就清洗乾淨了,而且廢液裡的紙漿,含量也很少了。

接下來的工藝,因為技術限制,和古代造紙術就沒什麼區別了。:

就是把紙漿反覆過濾錘打,使其一步步變成泥膏狀。

然後把泥膏狀的紙漿,倒入放了清水的抄紙槽中,用抄紙簾反覆撈漿。

最後將挑紙簾上的紙漿去除多餘的水分,逐張揚起,曬乾或者烘乾,便是得到了紙。

本來抄紙,是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活。

但由於楚雲用的是化學制漿法,紙漿中保留了原料中較多的木素含量,純漿得率高達八成以上。

這使得抄紙也變得相對容易了很多。

楚雲不知道怎麼抄紙,抄了十幾次就抄好了,而且大家也很容易就學會了。

並且楚雲使用化學制漿法,還大大減少了造紙的時間。

如果直接採用古代造紙術,在蒸煮前,就要放在水槽裡一百天。

而他用現代造紙術,只需要在配鹼槽裡放上一兩天就可以了。

此外,造紙原料放在水裡泡一百天,還會發臭,變得就像是農家肥一樣,在蒸煮成紙漿的時候,臭氣熏天,只怕沒有多少人受得了。

當然,楚雲使用的造紙術,也會有一定的臭味,但肯定沒那麼難聞。

最重要的是,用化學制漿法制造出來的紙,可簿可厚,而且不容易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