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心中這麼簡單一計算,頓時萬分興奮。

而且他這個計算,並不是無聊的思考。

有了這個計算,他推算出,現在的所有領地,一百八十多萬人口,只需要十五個雜交水稻研究基地就可以了。

因為按照每個百畝雜交水稻研究基地,產出二萬斤谷種,而且谷種可以留二代計算,並且每代雜交水稻產量都相當於是普通水稻產量的五倍。

每個百畝雜交水稻研究基地,就可以解決十二點五萬人的口糧問題。

所以楚雲隨後,就根據整個領地的版圖,挑選了三十個雜交水稻研究基地的位置,然後給這些鎮的管理發了飛鴿傳書,叫他們安排老農,前來大興鎮學習研究雜交水稻。

明明只要十五個,卻選擇了三十個。

一方面是領地擴增到五大王朝之後,地大物博,氣候多變且複雜,需要更多的地方,來研究更適合當地生長的雜交水稻。

另一方面,自然是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雜交水稻穀種,更早地把雜交水稻推廣種植,徹底解決糧食問題。

處理完了雜交水稻的問題。

楚雲才想起,自己還要檢查各地的水渠和河道,以免發生洪災。

不過,令他感到慶幸的是,今年風調雨順,五大王朝各地都沒有出現連續性的大暴雨,暴發洪災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各地百姓,也服從命令,加強了河道和水渠的修理,應對洪災的能力,大大增強。

到雨季結束,都沒有哪裡爆發洪災。

這年,自然是大豐收的一年。

楚雲讓各個鎮的管理,統計了糧食產量,又讓軍隊統領帶人去核實,以免有人弄虛作假。

令他感到高興的是,經過計算,每一個鎮的糧食,都可以確保百姓一日三餐吃飽,而且吃到明年秋收,都還綽綽有餘。

雖然有一定的原因,在於楚雲使用耕地機,讓百姓開懇荒地,擴增了耕地面積。

但也很明顯,原本的糧食產量,只要沒有出現較大的天災,都不至於讓百姓們餓肚子,至少可以保證一日兩餐。

只能說,百姓們以前的賦稅真的太過沉重了,苦不堪言。

大魏王朝王城,巫醫教總部。

巫醫教教主鄭一舟,就像誰欠他五百萬沒有還似的,臉色要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因為他一直在等待著,安排在大趙王朝的臥底,用飛鴿傳書,給他寄來造紙術。

結果盼星星盼月亮,他都沒有等到算了。

安排的臥底,就這麼過了大半年,最後什麼都沒有帶回來,這讓他很難向巫醫教的眾高層交代啊。

他便是發了飛鴿傳書,質問臥底頭目:「為什麼沒有把造紙術發來?」

臥底頭目卻是回覆他說:「教主大人,楚雲並沒有在大趙王朝造紙廠,我們根本就沒有參與到造紙工作中,怎麼獲得造紙術啊?」

看了回信,鄭一舟氣得火冒三丈:「這個該死的楚雲?為什麼沒有在大趙王朝修建造紙廠?別告訴我,他原領地的造紙廠,就可以供應五大王朝。」

如果楚雲知道後,一定會笑著告訴他,他原領地的十多個造紙廠,真的足夠供應五大王朝的紙張使用了。

畢竟他還沒有,把教育普及開來,那一步也還比較遙遠。

現在紙張的運用,主要是各個鎮的管理,用來做統計報表,給楚雲寫奏章,以及印刷一些重要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