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沒人能完全懂顧轍(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得不說,顧轍的科研專案佈局拆分工作做得非常好。
他充分利用了現代跨圈複雜科研涉獵的廣度,讓他下屬的那些博士生們,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在專案剛開始的時候,就掌握足夠多的全域性資訊。
哪怕是水平最高的沈明博,充其量也就理解到第一階段的分解任務,知道要往什麼方向去努力、搞出從三相法簡化到二相法的透明聚酯反應材料。
這種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可能兩三個月之內就能初步出成績。
但就算得手了,研究出來的也無非是一堆實驗室環境下理論上可以反應、可以凝固,但反應過程不穩定、難控制的半成品。
在顧轍鋪墊後續如何紫外催化、如何製造適合紫外催化工業化量產的透明模具材料、脫膜工藝之前,這些二相法材料本身,就始終是個廢物,到不了有商業價值的程度。
這樣, 就完全不怕競爭對手派間諜來刺探、收買、竊取技術思路的。
因為就算海昌、依視路的人今天砸兩百萬賄款收買了這三個博士,把他們從顧轍那兒得到的思路套過去,也照樣組織科研、跟顧轍暗暗科研競賽。
那麼除非海昌的人自己腦子好使、能把顧轍還沒說出來的那部分直接腦補出來。
否則只拿到第一階段思路,做出來就只是一個半成品廢物,還不如現在成熟的三相法反應技術呢。
沈明博他們卻不知道老闆的高瞻遠矚,他們已經為老闆第一階段的“充分信任”而頗感振奮。
至少老闆有想法,定了研究方向,還大把真金白銀往裡砸,給科研人員的薪酬待遇也很不錯,實驗室配套條件也比東海大學的學校實驗室要好。
於是,短短几天之內,這三個博士和他們下面帶的七八個碩士研究生,就陸續分方向開展了工作,把顧轍的科研任務逐步分解推進下去。
當然,科研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哪怕顧轍能定調子指方向,這裡面的階段性成果,也得至少過幾個月之後再回來看。
期間, 顧轍要求他們暫緩釋出論文, 或者只能釋出一些對於目前三相法反應在反應速度、穩定性方面的缺陷評點綜述,或者是討論這種不穩定性的根本原理。
至於更多的內容,為了防止啟發同行,至少要過兩三個月才能發表。再加上高階期刊審稿也要相當的時間。所以那些文章估計在明年五月份顧轍去斯坦福讀研之前,都未必發得出來了。
這一次,也終於輪到顧轍自己掛通訊作者,而把大部分具體文章的第一作者讓給手下的博士們了。
另外,顧轍對於這三個化學博士的安排,也是有側重的。
沈明博和魏一平畢竟本身就是搞聚酯研究的,他們一正一副可以把專案的主體部分慢慢推進下來。
金燦原本只是搞液相沉積法相關研究的,這次拉到樹脂鏡片新材料的研究專案裡,只能做一些跟他本專業相關的研究,或者是為後續的模具材料做一些鋪墊研究。
做完這些後,顧轍也會考慮雙線開坑,把金燦跟另一些人拉去別的專案。
……
安排好科研計劃,完美開坑之後,時間很快過去了十幾天,大約兩週。
二相法聚酯鏡片材料專案組的早期推進很順利,在顧轍每天親自抽點時間督促的情況下,各項實驗都鋪攤子展開了。
隨著最初一組的實驗閉環打通,成組的有效資料蒐集上來,剩下的只要把這個實驗計劃一組組分別推進下去,相對而言後面都是“體力活”。
至少思路已經明確了,上上下下做完第一輪後,也知道自己後面要做什麼,安全感大增。
時間也不知不覺來到了12月初。
這天已經是12月6日,一個星期六。
顧轍還是很仁慈的,週六都會給員工雙倍於平日的加班費、來換取所有人週六加班一天。而週日還是給放假的。
顧轍這麼安排也不是說非要壓榨這點勞動力,而是考慮到實驗人員裡有相當一部分是畢業季的學生,是實習狀態,跟徹底全職還是有差距的。
而顧轍本人也還是學生,雖然大部分課他可以不擔心,但週一到週五總會有臨時的事情偶爾絆住,不可能天天有空跑實驗室逛一圈。
所以,週六上班反而可以確保所有人都有空,人到得最齊,不會被學校裡的破事牽絆。每週對其專案進度的例會,也得拖到週六來開,方便所有人瞭解現狀、統一思想、調整部署。
員工們情緒也都很穩定,覺得反正老闆多給錢了,週六還只要幹半天活、還有半天是例會和團建,完全可以接受,比外面社會上的老闆仁慈多了。
03年的時候,別說社會上的老闆狠了,就算是那些教授、導師,用起自己帶的研究生當廉價勞動力,也是毫不手軟的。理工科研究生週末還給導師做私事,都是很常見的情況。
這個週六,照例還是有專案進度會。參會人員也比較多,而且不光有科研人員,還有實驗室管理和科研裝置採購相關的人員。
隨著研發專案的推進,用到的實驗裝置和器材也會不斷升級更新擴張,所以配套輔助人員的參會也是有必要的。
不涉及技術機密的外圍進度內容,他們簡單聽一下,也好同步自己的工作進度,知道哪些工作能拖哪些必須加速催辦。萬一上游的科研裝置供應商掉了鏈子,也好對問題的輕重緩急心裡有數。
反正顧轍很有規劃,每週專案進度例會都會分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內容、能聽的人都不一樣。
空下來的人可以到外面的休息室喝茶吃點心,飲料蛋糕水果管夠。公司還特地在實驗室外面的休息區弄了睡眠艙和影院裝置,只不過要戴上耳機看片,不能外放影響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