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一切為了石墨烯(五千字大章)(第2/3頁)
章節報錯
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方舟市這邊的別墅區設計,最好也就是西湖景區南邊、九溪玫瑰園那批歐式風格。
當時的設計都拼命往法式古典上靠,雕刻柱和簷角柱頭的紋飾倒是很精美,但窗戶偏小,古典房子採光都不好,只能配合法式草坪花圃的院子。
陸幽幽在明州老家住的也是這種風格的別墅,就有點膩味了,覺得太陳腐。
她想要那種大開大闔的落地窗外牆,掩映在林木小溪之間,夏天就靠大樹廕庇遮陽,窗戶大點也無所謂。冬天樹葉落光了正好當陽光房。
既然顧轍要出國,房子也不急著住,倒是可以等如今剛設計的新盤。
反正別墅建築週期很快,主要是層數少,半年多就蓋好了,可以分批開工分批交付。不像那些高層樓盤,每幢房子至少蓋幾年、要所有樓層都施工完畢才能交付。
顧轍見她不再糾結出國的事兒,這些生活小事上當然要滿足了,當下兩人一拍即合,統一了意見。
……
吃完甜蜜的晚餐,說好了後續生活規劃後,兩人就直接回了校外公寓,之前一週被陸幽幽的姨媽所阻,加上住校,也忍得挺不爽了。趁著眼下有點離別情緒,正好徹底發洩出來。
親戚剛走的日子,連安全措施都不需要,算是徹底地坦誠交往,足足折騰了半宿,過了午夜陸幽幽才被折騰得睡死過去。
顧轍確認妹子已經不省人事,這才心事重重地悄咪咪起身,披上一件風衣,倒了半杯加冰琴酒,走到陽臺上,想著自己的計劃。
剛才晚飯的時候,他跟陸幽幽說的計劃,只能說是七成真,三成假,倒不是他有意欺騙,而是有些東西涉及重生者的先知先覺,實在沒法解釋,也就只能掩藏在其他目的之下。
顧轍急於明年五月份就去斯坦福讀書、到矽谷開科技公司,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他希望巧立名目挖一個曼徹斯特大學的露西亞血統物理教授,安德烈.海姆。
以及安德烈海姆帶的一個30歲的、明年才要博士畢業的博士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至於挖的理由,外行人或許不理解,但對物理學發展史稍有了解的都知道,這倆人後來在2010年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們得獎的理由,只是2004年7月緊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個成果——這倆人最早發現了石墨烯。
顧轍重生前就是搞增材加工工藝的,尤其是石墨烯類二維材料的氣相化學沉積法,所以對石墨烯當然是瞭解得不能再瞭解了。
剛重生的時候,顧轍怕自己時間不夠,也沒想到一個比較好的截胡石墨烯這一科學發現的好辦法。但是重生後一年多來,他發現自己走得很快,時間和財力都站在他這邊,野心也就漸漸膨脹起來了。
他當然知道,“石墨烯”的發現,以及石墨烯發現所顛覆的“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單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這一傳統理論、以及理論顛覆後後續一連串對原子層面微觀量子力學原理的修正,有多麼的重要,又是多麼的巧合。
這玩意兒的發現,難度其實根本不大,應該是2004年6月底、安德烈海姆等人在那個學期的科研任務結束後,趁著期末閒著無聊,偶然做了一個“撕膠帶”的實驗,
把多層石墨兩面都黏在一種特殊膠帶上,然後撕開,上下膠帶上也就都沾上了石墨層,然後反覆撕,讓石墨層越來越薄,最後就觀測到了可以撕出只剩一層原子厚的材料。
這個撕膠帶的動作本身,不值得拿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其顛覆的理論和後續研究,絕對是值的。
顧轍當然也可以自己搶在2004年6月這個時間點之前,由他自己來撕膠帶發現這個成果,但是他知道,以他原本的身份地位,如果那麼趕時間,要在最頂級期刊上第一時間發高含金量論文,難度會比較大。而且很多後續研究也輪不到他做,肯定會被其他人蜂擁而上。
到時候,自己僅僅有個“撕膠帶”的偶然發現,還是拿不了諾貝爾獎。
一個東海大學的本科在校生,哪有那樣的江湖地位。
截止目前為之,顧轍投遞的最有含金量的論文期刊,也不過是化學領域第三梯隊的sci期刊、jmc(材料化學)和mrc(高分子快報)而已。
內容是關於‘離心法免光學研磨美瞳新材料’的,而且最快也要這個月才發表出來、投遞更是早在五月份他被居家隔離的時候就已經投出去了。因為他資歷不夠,整整四個月才排上jmc。
顧轍要想再往上爬兩級、到有資格在《科學》或者《自然》上發文章,一年內估計都不太可能。科學界不是產業界,不會因為你研發的技術賺錢快就立刻調高對你的預期,科學界對人的實力認知調整是很緩慢的。
所以,顧轍至少得是一個斯坦福的在讀研究生,甚至是畢業了,才能比較好地佈局把石墨烯發現及後續主要早期研究,全部納入自己的功勞。
好在,時間來不及,他也有別的辦法,這也是他暑假裡、跟法國人談判拿到了大筆美元后,剛剛想到的——
歷史上,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撕膠帶”的實驗,完全是一個偶然,是他們本身課題做完閒的沒事兒幹才做的。
所以,就算顧轍目前還沒江湖地位做石墨烯研究,只要他先湊夠“打入斯坦福系、面向全球科技界高階教授發函重金聘用”的資格,
他不就能把安德烈海姆弄來、然後干擾他的研究方向、讓他去搞別的、給他高薪的同時把他的日程徹底塞滿、讓他沒空去“瞎無聊撕膠帶”。
而且說來也是巧合,安德烈海姆歷史上就屬於那種比較吃運氣的科學家,在湊巧“撕膠帶”撕出石墨烯之前,他並不是什麼大牛科學家,只能算是一個曼徹斯特大學中等偏上的物理學教授。正是石墨烯撕膠帶撕出名了之後,才躋身頂級大牛。
若非如此,顧轍明年也不可能光靠錢就招募到他了——要是已經是成名多年的大牛,你有錢也弄不來,會招致米國人陰國人的保密審查的。
所以,搶在2004年6月之前去米國開公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顧轍之前跟柳處長等人協商時,才如此錙銖必較,拼命想縮短自己大二在國內的學制,苦心孤詣就是為了多搶兩個月時間差,從6月讀完本科搶到4月就讀完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