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籌建工廠(三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顧轍雖然和馬老闆做成了一筆價值十幾萬人民幣的小生意、賣了點程式碼。
但明眼人都知道,這點屁大的小錢壓根兒不算雙方攀上合作交情,純粹是很乾脆的各取所需。
畢竟對方現在是在衛生隔離期間,閒著沒事兒才接顧轍幾個電話。雙方連面都沒見過一次——好在兩人都是上過電視的,所以最多就透過電視認識對方長啥樣。
說不定結束通話電話,過兩三天就把這事兒忘了,得將來再次用上這條業務關係才能想起來。
在商界,這樣的人際交情才是常態,所謂談過一次小事、互相交換名片,僅此而已。
而對於顧轍來說,預約了未來“淘寶入駐首店”的意向之後,他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還必須在兩個月內搞定——他連工廠、產能這些都還完全沒影呢。
好在,顧轍有核心技術。加上之前跟海昌方面技術支援、磨合了一陣之後,顧轍對於如何生產“伽馬聚穀氨酸甘油醚”隱形眼鏡的全套工藝,都掌握得比較徹底了。
稍微搞幾臺幾十萬成本的隱形眼鏡離心機,再弄點別的裝置,再訂購一批離心模具鍍膜(配方由他自己掌握,有專利),租一間無塵車間,組織一批人手,基本上就可以開始生產。
小規模投產所需的總成本,絕對可以控制在200萬元以內,這也是顧轍目前可以承受的。
雖然他之的800萬還沒全部到賬,而到賬的部分也已經有150多萬投到家裡的各項事情、還有150多萬投到實驗室、200多萬投到熔噴機上,看上去手頭剩下的錢不多。
但是,只要託管在明遠國際的那臺熔噴機,可以穩定運營下去,每天都能給他噴出2萬多塊錢的毛利來。從三月到六月,熔噴布是絕對不愁銷路,而且毛利率高達80%以上。
而顧轍建廠之所以能這麼省錢,主要是因為他連無塵車間廠房都沒打算自己造。
正常情況下,那個才是開支的大頭,顧轍現在絕對造不起的,所以照就用老辦法、直接租就好。
開工廠搞實業當然是非常麻煩的,顧轍從來沒低估過這裡面的難度。但顧轍也知道,製造本身的麻煩不是主要的。有成熟技術,工藝把控和管理終究可以搞定。
傳統開廠,最麻煩的是尋找銷路、搭建渠道、打響品牌、開拓市場。
這也是海昌三個月前非要跟他籤“租賃四年派他授權”的專利協議,而不肯買斷的重要原因——
海昌壓根兒不怕顧轍自己開廠、自營品牌搞隱形眼鏡。海昌相信顧轍有本事把東西造出來,但絕不相信顧轍能鋪設得起這個銷售渠道、把隱形眼鏡賣出去。
當然了,這裡必須澄清一點當初合同上的商務和法律細節:如果顧轍選擇“不要自己的品牌,給別人貼牌代工”的方式生產製造低價隱形眼鏡,那還是有可能對海昌造成威脅的。
因為如果是面向企業級客戶、給其他有品牌的廠家供貨、顧轍自己不要牌子,做odm或者oem,那顧轍鋪設銷售渠道的成本會大大降低。
他只要貨確實好、質量給力價格極低,肯定會有圈內專業人士嗅到其中套利空間。
就算顧轍不知道怎麼鋪設銷售,那些人也會主動找上門來、低價進顧轍的貨。然後再貼上他們自己的牌子、用自己的門店渠道,加一道價轉賣出去。
而海昌的人也不傻,當然預料到了這種危險性,所以當初簽訂“排他授權”的時候,明明白白把這些細節條款附進去了:
&n或者oem,給別人代工,那也算違約,算是侵犯了授權的“排他性”,海昌方面有權要求顧轍退還部分授權費。
或者是顧轍不還的話,海昌方面可以自行評估損失、延長對顧轍授權的使用年限、用後續多出來年限本該交給顧轍的授權費、來衝抵這部分損失——
可見海昌方面心裡其實也有數的,已經給到顧轍的錢、想重新從顧轍兜裡掏回來,那基本不可能。哪怕打官司,執行成本也會很高。所以他們也留了一手,用後續授權免費延期折抵的方式,確保自己被侵權時的執行力。
但可惜的是,海昌方面千算萬算偏偏不可能算到一點——2003年,也算是華夏2c電商真正復甦發力的元年了,顧轍完全有可能得到新的橫空出世的銷售渠道。
當年的8848珠峰電商早已作古,外來的易趣看上去也沒什麼動靜,但是在這兩個先烈折戟沉沙的屍體旁邊,真正的2c電商先驅卻在醞釀之中。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顧轍心中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做起事情來自然是信心滿滿,每一步看上去都那麼有條不紊,揚長避短。
他身邊那些同學、僱員也都空前忙碌起來,卻都顯得很有主心骨,就算犯點兒小錯誤也不至於懵逼,因為他們知道大方向是不會有問題的,有顧哥給他們掌舵。
一切困難都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最終會被髮展本身解決掉。
財務方面的開支和賬目,顧轍又僱了一個臨時的會計,讓葉小敏專注於做出納,也跟著專業會計學學,練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