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顧轍想好了未來硬科研的第一步,要從“可以直接增材製造、免打磨度數的高分子聚合隱形眼鏡材料”走起,

到他真正開始這方面的科研,中間至少還有一兩個月的準備工作要做。

首先,顧轍要花十天半個月時間,把未來進入這個產業所需的研發任務拆分、規劃一下。

想清楚其中哪些環節是可以他自己搞定的,哪些環節需要委外、跟人合作。

真正實打實地搞硬科研,絕對不可能像意淫小說裡那樣兩張嘴皮子一碰、說個發明專利出來就水到渠成的。

最後要產業化落地,絕對需要一大堆的發明專利組合配套。

顧轍這第一步涉足的產業還算是非常簡單的,但他自己稍微腦補一下,都能拆出七八個核心重要發明、至少十幾個外圍小專利/實用新型。

比如,用什麼材料來造隱形眼鏡,這種材料的用途本身,就是一個發明專利,屬於“方法專利”。

材料用途確定了之後,實驗室環節如何製取這種材料?那又是一個大發明。

實驗室製取完成後,工廠化如何製取,又是一個大發明——而且顧轍僅僅靠目前的腦補,就已經判斷出這個專利他自己做不了。

現代工業分工太細了,除非腦內帶資料庫的異能人士,否則沒人能全知全能,重生者都做不到。

到時候只能是做出前兩個發明後、先申請下來,然後拿著技術去跟圈內大企業談合作。顧轍負責外包的技術支援,由生產企業主導,完成這項發明。

說不定這一階段的研發,還能再拆分出工藝和裝置:製造工藝一個發明,為了這一製造工藝所配套的新型生產裝置一個發明……

材料終於實現工廠化量產後,最後如何把材料造成隱形眼鏡,是用離心法還是模鑄法,如何確保這個過程中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獨門優勢、做到“不用減材打磨就達到光學精度要求”,那就又是兩個方法發明、兩個裝置發明……

以上隨便數數,可不就得七八個發明、累計二十幾個專利了。

顧轍拿出個五六十萬來,能夠租實驗室和裝置、僱實驗員打工,再做點配套調研,差不多就資金見底了。

而且這個過程中,顧轍也不能只操心發明和專利的事情,他還得想辦法鋪墊論文、把一些大而化之、不涉及具體技術、只涉及思想研究方向的內容,發表到期刊上,給自己逐步刷刷學界聲望。

另外,還能寫一些“盤點行業技術現狀、推演近期研究努力方向、該解決的問題”的綜述性論文,為產業進步造造勢。

不然要是近期材料化學領域圈內都沒有這方面的權威盤點綜述,將來顧轍拿著最初那兩個發明去找企業談合作,說不定對方的重視程度就不夠高了——

很多企業的大老闆是不懂技術的,也不是科研出身。他們只懂日常經營。

所以圈內技術是否重要、是否值得花大價錢引進合作,有時候圈內頂流學術期刊上的前沿綜述判斷,就比較重要了,能一定程度上影響產業界的決策判斷。

而綜述這種“盤點”類的論文,顧轍一個大學生,剛剛起步,肯定是沒資格寫的,寫得再好也沒期刊會發表,

因為你沒這個江湖地位,輪不到你指點江山,你只能發那些實打實做出成績來的東西。

好在顧轍也沒指望靠綜述掛第一作者,他只是希望這些文章能出現、能傳播影響力就行了,是不是他親自寫的倒也無所謂。

所以顧轍心中在盤算之後,已經有了一點思路:

他可以想辦法去請教本院權威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教授,在請教中引導對方產生興趣,然後分配任務給他去搜集材料。

到時候他本人掛個第二作者也行,把第一或者通訊作者讓給大牛教授。這樣也算是撈到了入行的敲門磚,達到了想要的宣傳目的。

至於顧轍本人為第一作者的頂級期刊牛逼論文,還是等入門之後再慢慢佈局吧,反正他腦子裡乾貨多著呢,第一步先浪費一點結交點人情也無所謂。

……

此後一兩天,顧轍就一邊上課,一邊整理他的研發和論文拆分、鋪墊計劃。

同時還抽出一點時間,把前面剛調解贏的官司的好處落袋為安、把他那些新式廚具專利,分批談判賣給蘇珀爾的陳清風、石韜晦。

陳清風那邊倒也爽快,畢竟有了官司的調解背書後,他“技術引進”起來就有了“尚方寶劍”,不用擔心事業部內部有其他人說閒話阻撓。

他們公司的財務付錢那邊也爽快了一些,第一筆七八萬塊錢,官司結束後的第二天,就打給了顧轍,堪稱神速。估計是得了領導交代、第一筆錢要打快點安撫住顧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