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職業選手的含金量(第1/2頁)
章節報錯
任何與體育或是競技有關的事物,想要成為其職業選手的難度,都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巨大。
職業圍棋、職業籃球、職業格鬥、職業電競……業餘和職業的水平差距往往令人絕望的巨大。
越是門檻低的職業,想要成為其中的頂尖選手,所要付出的努力和需要的天賦就越是巨大。
在李凜前世,世界人口已經達到百億,虛擬現實網遊的玩家基數在十億以上。
他之所以能成為戰鬥類虛擬網遊的職業玩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父親是一位拳迷。
儘管父親自身不是格鬥家,但李凜從小就在父親的監督下接受著半強制性的科學飲食和系統的訓練。
身體上的天賦,諸如身高、反應速度、甚至相貌等,確實絕大程度上是根據基因決定的,但後天的影響同樣巨大。
拿身高舉例,在很早以前,有種‘個子高不高全看基因’的說法,但事實證明,隨著肉蛋奶的充足,新時代的年輕人們身高一個比一個驚人。
在21世紀之初,一米八的個子在南方足以稱之為大高個。
而在李凜所處的時代,一米八已經是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連在小學就長到一米八的男生也不算很少見。
北方就更不用說。
李凜的父母就不是很高,但他小時候家裡的保姆做的菜特別好吃,每天的飲食也是嚴格的按照計劃執行,一天四餐不缺肉蛋奶。
身體動態和靜態天賦本就都很好的他,這下身體素質相對大部分同齡人而言可以說是碾壓性的強大。
小學起,他就開始參加幼兒組的青少年搏擊比賽,並且稱得上是受人矚目,也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
而李凜相比身體素質,更強的卻是技術和神經反應。
基礎的直拳、擺拳、勾拳和腿法,李凜看一遍就能模仿出其‘形’,被打上一次,感受其中的力道,只要身體素質允許,就能打出其‘神’。
這也是他在各種格鬥遊戲中表現出諸武精通的主要原因。
最最關鍵的是,李凜夠‘狠’。
李凜小時候的格鬥教練是個年紀比較大的大叔,據其他在這學拳的小朋友說,他是曾經很厲害的職業選手。
教練也曾在私下裡跟李凜說過。
來他這裡學散打的孩子中,也有一些因為家裡條件好,吃好穿好,身體條件好,動作學的也不慢的,但他基本也不會將技術傾囊相授。
並非敝帚自珍,收了錢,他肯定會好好教拳,但不會像教李凜這樣當徒弟一樣操練,更不會希望他們走上職業格鬥的道路。
原因很簡單,他們不夠‘狠’。
對別人夠狠,對自己更狠。
屁點大的孩子,第一次打拳,動作就能打標準,被打過一次就能打出發力兇狠的擺拳。
心夠狠,才打的出好拳,才下得了狠心努力學拳。
暗勁所謂的心意勃發,所謂尋求‘感動的力量’,也不外乎這個道理。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像以前,現在的格鬥比賽已經非常商業化,正式的格鬥比賽中,危險已經減少了很多很多——但職業格鬥家退役之後,往往總會有幾個要一直帶進棺材裡的傷病。
拳擊手腦病綜合症就是其中的典型。
據教練所說,在他師傅所處的那個時代,徒弟心不夠狠,教出師了放出去,那真的是送人去死。
練武者,胸中要有三分惡氣。
教練沒有說這句話,但李凜覺得,古書上看到的這句話,拿來形容教練當時的說辭,再恰當不過了。
之後會踏上職業玩家的道路,是因為十八歲的那年,李凜在一次比賽中遭遇了相當巨大的傷病。
醫生要求他在起碼一年的時間裡,不能進行全身的劇烈運動。
為了保持競技狀態,他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接觸自己一直相當不屑的,當時最火爆的全擬真虛擬格鬥網遊。
此後的過程便不外乎真香二字了……
在傷愈後,他也沒有選擇重新回到格鬥界,而是作為一名職業玩家活躍著。
現實中的軀體是承載遊戲中強大角色靈魂的基礎。
李凜一直相信這一點,在傷愈後,也從未間斷過對肉體的修行。
當遊戲成為職業之後,作為玩家的趣味性一定會減少,工作性被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