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天,比特幣在市場上持續升溫,有關比特幣的話題一時間成為了全球金融市場上的一大熱門話題。

哪怕是國內在此之前,央媽等七大部門聯合出手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了虛擬貨幣在本土流通和交易。

這如同七劍下天山一般的封鎖,一度還重挫了比特幣的市值,導致了其市值在一段時間內一蹶不振,大量來自華夏的投資者爭相恐後的恐慌性拋售,引發了其市值大跳水。

然而凡事無絕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無疑也是一次抄底的機會,比特幣市值大跳水的同時,市面上同時也出現了大量低價籌碼。

對於國際遊資,亦或者是海外市場上的散戶來說,但凡是認可加密數字貨幣的價值,那麼必然不會錯過這麼好的接盤機會。

全球金融市場,說複雜的時候確實是錯綜複雜,各方利益橫枝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訊息面上但凡有點風吹草動,就有可能引發市場恐慌,進而造成雪崩一般的連鎖反應。

諸如此類的事件,在金融市場建立的這短短數百年間,早已經重演了無數回,可謂是屢見不鮮。

但是有時候,市場說簡單也簡單,不外乎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過程,只要永遠有下家接盤,這花就不會掉在地上。

反之亦然,如若沒有人接手,就意味著這朵花砸你手裡了,其價值也有可能因此大打折扣,變得一文不值。

在市場經濟背景之下,這朵花可以包羅永珍,是任何一種東西,哪怕其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都無所謂。

只要遊戲規則成立,有玩家願意進場擊鼓傳花,那麼遊戲自然就順理成章的進行下去。

而顯然,光是一紙來自華夏官方的禁令,僅僅只是對比特幣的價值體系產生了一定影響,卻不可能做到動搖其根基。

甚至藉此機會,反而證明了加密貨幣體系優越的抗風險能力,還有在技術層面上難以取締的獨特性。

哪怕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禁止其在本土流通,依舊不可能在技術層面杜絕其存在,這反倒成為了驗證其“去中心化”核心理念的重要依據。

僅憑這一點,願意進場接盤抬轎子的投機者,自然大有人在,尤其是大量機構的進場,相較於市場上的遊兵散勇而言,訓練有素的機構始終是市場的主力。

雖然散戶往往人多勢眾,但是絕大多數時候都僅僅只是烏合之眾,哪怕在市場中佔據80%以上的比重,往往也不是那20%的對手。

而正如打仗需要彈藥一般,機構進場自然也需要籌碼,經過一段時間的收集,籌碼逐漸開始高度集中在部分機構手中,同時市值隨之開始水漲船高。

率先進場拿到籌碼的機構,自然能夠坐享其成,但是隨著市場風聲鵲起,逐漸呈現一片形勢大好的牛市之時,聞訊而至的後來者自然也不甘寂寞。

然而當市場一片欣欣向榮,未來前景一片美好,市值更是一路走高之際,市面上流動的籌碼自然也會肉眼可見的減少。

尤其是在比特幣成功站上七千美刀之後,其交易量也從突破到40億美刀的新高,迅速回落到了20億美刀的正常區間。

並且比特幣市值還在進一步的上漲,一步一步在7600美刀區間震盪,似乎隨時可能再次加速啟動,突破八千美刀大關。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交易意願自然會隨之降低,畢竟大家都一致看好後市表現,認為比特幣還會漲的情況下,自然誰都不願意撒手。

誰賣誰傻逼!

而對於後來者,看著這麼大塊的肥肉擺在眼前,卻苦於沒有入場券,沒辦法進場分一杯羹,這種抓心撓肺的感受,就跟一個大美女在你面前搔首弄姿,卻隔著一層防彈玻璃一般。

尤其是對於一些想要進場的機構而言更是如此。

然而辦法總比困難多,既然沒有籌碼,那就無中生有……辦法也很簡單,找有籌碼的人借便是了。

尤其是率先進場準備坐享其成的機構來說,手握著大量籌碼,賣自然是不可能賣的,但是可以借,反正放著也是放著,還能收點利息。

任何時候,放貸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畢竟在出借之前,為了防止你賴賬,抵押物總是必不可少的,真還不上了還有抵押物可以充數。

而如此大費周章的借到籌碼,還頂著高額利息,自然不是要將籌碼放在手裡幹看著的,而是為了能夠藉此作為入場券,上桌參與這一場遊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