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的電商大戰,不光是屬於各大電商巨頭神仙打架的戰場,對於其他依託著電商發展的一眾產業,同樣都已經嚴陣以待。

尤其是對於如晗控股而言更是如此,早在11月份之前,就已經開啟緊鑼密鼓的“備考”階段,準備藉助著這一次電商高考一鳴驚人!

畢竟在網紅行業這麼一塊大蛋糕面前,如晗控股劍走偏鋒,以“電商網紅”為突破口企圖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並且直接得到了電商行業霸主阿里的認可,從其手中拿到了超過3億現金融資,這無疑也讓如晗控股上下都堅定不移的相信,自己選擇了一條正確的市場道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如此,只不過有時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不見得就能夠笑到最後。

反倒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往往才是市場常態。

但總歸是要有人去“栽樹”才行,如若人人都只想要乘涼,那市場也不可能會發展到可以讓人乘涼的地步。

而在借殼上市新三板,成功從阿里手中拿到了這麼大一筆融資之後,作為如晗控股的創始人,馮明的野望自然也是快速膨脹。

區區一個新三板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了,轉而將目光看向了大洋彼岸,隨著網紅經濟的騰飛,關於行業“頭把交椅”的爭奪自然是愈發激烈。

畢竟時至今日,廣泛存在於各行各業的二八定律,早已經形成了社會共識,也即是所謂的80%財富掌控在20%的人手中。

只不過百年前提出這一理論的學者,可能以為自己的設想已經足夠極端了,沒想到自己還是低估了人性……

咳咳,不過由他提出的二八定律,依舊還是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無論是社會還是行業,都廣泛適用。

也正是在這個理論支撐之下,絕大多數創業者的野望,都是盯著那個“二”而去,只要能夠成為那個“二”,便可以瓜分行業八成以上的市場。

同時,資本之所以願意融資,不惜成本的砸錢,哪怕賬面上有著鉅額虧損也在所不惜,就是奔著這份未來而去。

只要把所有競爭對手都熬死,自己不光能成為“二”,哪怕是成為“一”也不為過。

畢竟只要行業進展到馬太效應階段,基本上就相當於塵埃落定,而絕大多數情況之下這一過程也確實是不可逆的。

所以只要有足夠的未來預期作為支撐,賬面上的虧損只是一時的,就像股票一樣,只要我不割肉,我就永遠不會虧(滑稽)。

言歸正傳,隨著網紅經濟騰飛之際,這行業“頭把交椅”的含金量自然也就體現出來了,如若可以坐穩這個位置,那將是一塊多大的蛋糕?

雖然2016年還沒有結束,但是市場對於網紅經濟這塊蛋糕給出的預期卻十分樂觀,據不完全統計,網紅經濟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500億!

什麼概念呢?市場拿來與之作為對比的參照物,是已經發展多年十分成熟的電影市場,據市場預計,今年電影的全年票房堪堪達到457.1億。

雖說票房和市場規模是兩碼事,但是為了達到“體現出網紅經濟潛力”這一目標,稍微偷換一下概念,也是十分合理的嘛。

然而當這兩個資料擺在一起作為橫向對比,毫無疑問這個目的就已經達到了,如若網紅經濟真的有超越電影市場規模的潛力……

那這個新生行業頭把交椅的份量,甚至有達到千億規模的潛力,毫無疑問這麼一個超高的未來預期,足夠成為支撐投資者投資這一行業的信心源泉。

至於理性與否,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而有了這麼一個終極利好作為共識,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目的自然就十分明確了,那就是兌現這個利好,從而達到獲利的目標。

唯一能夠滿足二者的終極目標,那就是—ipo,通俗點說就是上市。

雖然說上市不是終點,但是“行業第一股”這個頭銜還是充滿了誘惑的,甚至是獨此一份的殊榮,誰要能夠率先摘得桂冠,往往就能夠直接奠定自己的行業地位。

而率先在新三板牛刀小試的如晗控股,在這一條路上無疑是走在了整個行業最前頭,進度可謂是一馬當先。

然而也正是因為有他的珠玉在前,才促使市場注意到了這麼一大塊蛋糕,並且吸引著不少投資機構紛紛入局,想要一同瓜分這塊蛋糕。

因此行業競爭自然是愈發激烈,尤其是在融資規模上後來居上的一念傳媒,更是讓馮明感覺到一股不小的危機感。

雖然雙方的業務方向大相徑庭,但卻都同處於網紅賽道之上,這也意味著大家潛在的競爭者關係,尤其是在爭奪市場份額方面,必然都不會心慈手軟。

哪怕目前為止,雙方依舊保持著友好合作關係也是如此,畢竟合作的基礎,那也是互惠互利,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