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奇變偶不變(第1/3頁)
章節報錯
自打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可謂是遭受了巨大重創,各界對待危機的看法不一,一時間世界主流輿論之中多出了千萬種聲音。
唱衰者常有,然而危機之中往往也蘊含著一絲難得的機遇,正如資本市場上流傳至今的股神名言。
“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倘若將財富視為一種質量,那麼按照質量守恆定律來看,所謂的財富並不會憑空消失,只是換成了另外一種形態存在。
亦或者說,只是從你的手中轉移到了別人手中罷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會形成一種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現象,也就是俗稱的馬太效應,最終導致了財富必然掌控在極少數人的手中。
在當下世界主流的這套經濟體系之中,這一現象無疑是無可避免的,於是在這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之中。
有一位化名“中本聰”的人站了出來,振臂一呼,想要打破循規蹈矩的常規,提出了以“去中心化”為核心的區塊鏈概念,從而推匯出了一種船新的貨幣體系—比特幣。
而這一名稱,也源於其釋出在網路上的一篇文章標題《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
縱觀人類歷史長河之中,從來不缺乏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抗爭者,中本聰無疑就是懷著鴻鵠之志的初衷,想要當英雄。
當然,歷史的客觀規律也告訴我們,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神,就是因為人總是會變的,不是誰都可以始終牢記初衷的。
英雄不好當,相反當個梟雄反而更加輕鬆。
畢竟不是誰都喜歡拋頭露面的,而中本聰顯然就是如此,雖然他締造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概念,並且創造了比特幣這一虛擬貨幣的鼻祖。
但是其本人的身份,至今依然是一個謎團,雖然自稱“中本聰”讓絕大多數人覺得其是一位島國人,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個猜想。
而在開啟了這一個“潘多拉魔盒”之後,中本聰就彷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逐漸將自己隱藏在了幕後,靜觀外界對於區塊鏈技術的開發。
而作為始作俑者,手中掌握著多少比特幣,至今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最開始,比特幣的誕生並沒有在世界掀起波瀾,所謂去中心化的噱頭和區塊鏈概念,絕大多數人都對此嗤之以鼻。
畢竟,貨幣價值的本質,不外乎是有國家作為信用背書,倘若沒有這個“中心化”,那貨幣跟一堆廢紙又有什麼區別呢?
同理可得,所謂的比特幣,拋開那些花裡胡哨的噱頭之外,又跟一串程式碼有什麼區別呢?
憑什麼讓市場認定,這一串程式碼擁有價值呢?
所以,誕生之初的比特幣,甚至連1美分的價值都沒有,僅僅只是在小範圍內流通,更多是一群對區塊鏈技術感興趣的技術愛好者們自娛自樂。
就如同一款遊戲中流通的虛擬貨幣一般,只有玩家認同其本身的價值,對於其他人而言就是一堆無意義的資料罷了。
但是玩家的認同那也是認同,同樣可以做到給資料賦予價值,至於如何賦予價值?
那還不簡單嘛,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就足夠了。
最終衡量這種去中心化貨幣的價值,還是得用傳統貨幣來進行衡量,不得不說是一種微妙的諷刺。
據坊間傳聞,早期的比特幣,在相關論壇之中為了換取一頓披薩,都有人不惜“豪擲千金”。
而眾所周知,貨幣的流通性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貨幣的價值,隨著玩家不斷交易,不少玩家漸漸習慣將其視為一種貨幣來看待。
畢竟,只要遊戲幣能夠穩定兌換成為貨幣,那遊戲幣就等於貨幣,然而真正決定比特幣價值的一大因素,或許只有一個。
那就是稀缺性!
作為一種依附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在比特幣的金融系統之中,其數量自然不是無窮無盡的,這一套演算法的“答桉”是2100萬個。
當一種商品足夠稀缺的時候,“稀缺屬性”無疑就是其最大的價值所在。
就如同藝術品的價值,往往取決於藝術家是否還在世這一關鍵因素一般,只有確保其稀缺性是一個既定事實之後,才能夠保證其價值不會輕易被動搖。
也唯有如此,才有利可圖不是,爾後的故事走向就十分簡單了。
正所謂資本永不眠,在利益的驅使之下聞風而動,投機者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賺取利益的機會,於是開始進場搶奪籌碼,並且開始哄抬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