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知道了孫權真實用意之後,呂蒙對此行倒也頗為期待。

呂蒙現在與孫紹是鄰居,名義上都是隸屬孫權麾下,然而二人私下不僅沒有任何交流,其轄區之間也是外鬆內緊,彼此防備。

呂蒙在連雲山峽谷山寨兵力比劉磐與太史慈對峙的時候有增無減,孫紹在吳昌城屯駐的兵馬雖然遠遠不及另外三個方向,但他將所有的騎兵都放在這裡,並且不斷地加固加厚吳昌城的城牆,也可見孫紹對呂蒙的戒備之心。

呂蒙接到孫權的信卻沒辦法向周瑜一樣說走就走,艾縣經過長沙一戰損失頗大,糧草輜重消耗巨大,並且戰後幾乎所有的好處都讓孫紹佔了,他來到艾縣的時候,這裡可謂是一片狼藉。

呂蒙雖然對治政並不精通,但他以軍御政,無論是手下將士還是當地官員都無敢不從,加上處事公正,也很快將艾縣及其屬下的其他五縣穩定下來。

太史慈時期留守的副將宋謙在呂蒙手下毫不意外的被棄用了,呂蒙信不過他,從周瑜帳下調來了潘璋作為自己的副手。

宋謙此時方才追悔莫及,在太史慈走的時候,他無論是跟著太史慈走或者跟著孫紹去長沙,他都不至於淪落到如此境地,不過此時悔之晚矣。

呂蒙正準備出發的時候,府上卻迎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來人名叫孫賁,亦是孫氏宗族大將,不過孫賁與孫權的關係可並不和睦。

孫賁的父親是孫堅的兄長孫羌,也就是說孫賁其實是孫權的族兄。孫羌有二子,長子孫賁、次子孫輔,孫羌早亡,二子都是由孫堅撫養長大。

孫賁、孫輔比孫策還大了幾歲,比孫權自然是大了更多,因此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長大,二人卻與孫策更加親近。

孫堅不幸戰死江夏之後,孫賁兄弟是最早跟著族弟孫策一起起兵的,他們跟著孫策東征西討,雖然不如周瑜太史慈等宿將一般功勳顯赫,但是累積下來的功勞也不小。

孫策平定江東之後,孫賁、孫輔兄弟被孫策拜為豫章太守和廬陵太守,替江東守護西南屏障,並且鎮壓當地連綿不絕的山越叛亂。

孫策死後,他們的官職也不曾變,不過當孫策將江東之位傳給孫權後,孫輔第一個不服,但孫權得到了周瑜等外姓大將的支援,他的反對並沒有什麼作用。

於是孫輔就動了歪腦筋,想起了北方的曹操,他私信給曹操意圖歸順,不過做事不密信使被孫權手下擒獲,事敗被擒。

孫權為了不讓孫氏宗族進一步分裂,穩定江東並沒有處死孫輔,只是將他發配到了嶺南幽禁。

孫權對此事的處理可謂是寬容大度了,但孫輔的兄長孫賁卻並不買賬,與孫權的關係也更加不睦。

正因如此呂蒙為豫章太守,不僅與孫紹沒有絲毫往來,與南邊的廬陵也是一樣不曾有過溝通。

如今孫賁貿然到訪,並且到了他府上他才知道,這說明了孫賁在豫章和廬陵的隱藏實力是何等龐大,如何怎能讓呂蒙不吃驚甚至是感覺到一絲恐懼!

孫賁此來當然不是為了對付他呂蒙,否則他就不會公開現身,但對於孫賁的來意,呂蒙一時之間也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