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一邊肅清北方殘餘抵抗勢力,一邊籌謀著對付南方。

原本想坐山觀虎鬥,看著荊州和江東大打一場,結果雙方默契罷兵的動作,也讓曹操意識到南方的豪傑也早已經防備著他了。

此時孫紹騎在馬上,也想著如何在曹操南下之前將自己現在的勢力盡可能的擴大,同時還要將自己的影響減弱到最小,至少不能影響這幾年天下大勢的發展。

否則一旦南方太亂,或者曹操提前南下,那他先知先覺的優勢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孫紹也明白,隨著他的壯大,各個勢力對他的態度也會不斷變化,歷史的走勢也會慢慢變化,他對歷史的熟知而帶來的優勢也會慢慢消失殆盡,但在這個優勢消失之前,他必須積累起足夠的勢力。

魏延與華成已經帶著投奔長沙諸將的親眷及族人與孫紹匯合了,他們來的時候不過百騎,回去的時候卻有兩千多人,雖然這些人之中精壯並不多,但孫紹卻比得到精壯男子更加興奮。

原因是這些人之中有許多蔣氏族人竟然有四五家匠人出身,這些人有木匠有鐵匠,甚至還有一家是船匠,這些手藝人可不是隨便就能找到的。

在這個年代,或許只有孫紹才知道這些手藝人的價值,才知道他們對科技和生產力的提升會起到多大的作用。

士農工商在古代的社會地位幾乎就沒有變過,工匠的社會地位雖然高於商人,但商人有錢至少生活富足,匠人卻是要地位沒地位,要生活沒生活的真正底層。

孫紹親自挨家到他們每一家噓寒問暖,讓這些匠人們受寵若驚,感激涕零,這讓他們還沒有到長沙,就覺得自己這次冒險選擇是選對了。

從吳昌城一路走來,孫紹看到沿途的村鎮的百姓生活困苦,心中對於最近一系列戰爭勝利的喜悅也沖淡了幾分,他發誓一定要在接下的的兩三年裡,讓他治下民眾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方面孫紹前世也是農村孩子,與社會底層民眾有著極強的同理心;另一方面,所謂民富國強,只有治下富庶了,他才有足夠的財力去養活更多的軍隊,才有實力去爭霸天下。

江東孫氏原本是長沙郡的頭號大敵,但隨著劉磐掠民的舉動,以及孫紹賑濟災民的行為,讓劉磐在長沙的影響力迅速消散,也讓孫紹在長沙的聲望短時間內就非常高。

想起來要發展民生孫紹就有些頭疼,他手下實在是沒有能夠治政的人才,可是這人才從哪兒來呢?

在近現代三湘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但此時的長沙,在劉表眼中都是可有可無的下郡,人才極度匱乏。

孫紹記得玩三國遊戲的時候長沙有個叫桓階的治政能力很不錯,不過此人是個典型心向曹操的,他是南方最早號召荊南四郡投靠曹操的,那時候甚至北方霸主還不是曹操,而是袁紹。

後來劉表不僅沒有怪罪他,不僅徵召他為從事祭酒,還要給他送老婆,不過這個桓階不僅拒絕了劉表的好意,從事祭酒也沒做多久就稱病辭官了。

這個桓階也是長沙名人,找到他並不難,不過就算是找到了只怕也是碰一鼻子灰,熱臉貼了冷屁股。

不過即便如此,孫紹還是派人去找了,這次回長沙,應該就有訊息傳來了。

這個桓階只怕是靠不住,倒不如想想軟禁在長沙的潘濬。

潘濬先從蜀後歸吳,絕非是不知變通之人,就是不知道他的志向如何,或者說他擇主看重的是什麼。

或許可以問問霍峻,畢竟他們曾經共事過一段時間,對他多少有些瞭解。

對於潘濬,孫紹是勢在必得,但就算是的了潘濬,也遠遠不夠,他還需要一個大才,一個如同荀彧、諸葛亮、魯肅那般能夠統籌全域性,整合資源的大才。

諸葛亮目前倒是沒有投靠任何一方,但他遠在襄陽城外數十里的隆中,孫紹卻是鞭長莫及。劉表現在一定恨他入骨,他一旦敢出現在劉表的地盤上,只怕很難活著回來。

還有那個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也是襄陽人,目前也在待價而沽,就是不知道他人在何處。

孫紹發誓,這些人才只要到了他的地盤上,無論是用什麼手段,就算是綁也要將這些人留下來。只是他也知道,現在的長沙不過是窮鄉僻壤,這些人就算是遊歷天下,也是去考察心中明主的,怎麼也遊不到長沙來。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這些人來了被他扣下了,他現在也沒能力沒資格說服這些大才為自己效力。他們是大才,也有大志,不可能會跟隨一個完全沒有潛力的主公。

看來現在也只能先將潘濬拿下,在安心發展,只有自己實力夠了,才有資本去想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