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著夸人不僅要誇上天,還要誇到人心裡去的孫紹開口就將徐盛誇到了天上去,並且孫紹誇得有理有據,就連太史慈聽了都不住的點頭,徐盛更是覺得孫紹的話簡直說到他的心裡去了。

他徐盛近年來沒有尺寸的戰功,真的是他不會打仗嗎?可憐天下英雄何其多也,竟然都不如孫紹瞭解自己!

孫紹的話還沒有完,只聽見他繼續說道:“如果徐將軍止步於此,那也不值得我這般欽佩。我更加佩服將軍的是將軍的忠勇堅韌,以將軍的才能,竟然可以忍受五年的蟄伏而沒有半句怨言,這需要何等強大堅韌的內心,將軍就是當世的‘大樹將軍’啊!”

“大樹將軍”是本朝開國、; 名將馮異,天下將軍誰不知道。他位列“雲臺二十八將”,在劉秀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卻從不居功自傲,低調謙和。

孫紹將徐盛比作當世馮異,既大大讚揚了徐盛,又因為馮異十分符合徐盛的性格特點,不會讓人覺得孫紹是在胡吹大氣。

孫紹的兩段話讓徐盛聽得又是感動又感到慚愧,他拱手說道:“少將軍實在是太過譽了,徐盛微末功勞,如何敢與馮將軍相提並論!”

“以徐將軍現在的年紀和才華,他日一鳴驚人不過是水到渠成罷了!我相信將軍只要得遇明主,他日比大樹將軍的成就定然只高不低!”孫紹一本正經的說道。

徐盛從孫紹眼中滿是真誠,看不到半點戲謔、說笑的意味,明白孫紹絕不是溜鬚拍馬,而是真的這樣看得起他!

這世界當然不會有人比孫紹更瞭解徐盛的能力,他在船上偶然聽太史慈提到徐盛的時候就留心起來,旁敲側擊從太史慈那裡將徐盛目前的情況瞭解了個七七八八,結合他歷史對歷史的瞭解,早就準備好了這兩套夸人的說辭,這才能達到現在的效果。

都說士為知己者死,雖然不清楚孫紹為何如此高看自己,但徐盛還是異常感動,只是轉念心中又暗道:“得遇明主,孫權近年來所作所為也確實稱得上明主,可是他為何獨獨遺忘了我,我到底還要等多久才能如少將軍所說的那般一鳴驚人?”

孫紹敏銳的捕捉到了徐盛臉上一閃而逝的失落,太史慈拍了拍徐盛的肩膀,說道:“走吧,文向,邊走邊說!”

“對!太史將軍請,少將軍請!”徐盛連忙伸手讓太史慈和孫紹先行。

太史慈當仁不讓走在最前,孫紹卻堅決不肯走在徐盛前面,徐盛感受到孫紹發自內心的尊重,心中對孫紹好感又上了一分。

三人直入柴桑縣城,此時的柴桑城不過是個小縣,比不了吳城,不過孫紹看向兩邊,卻發現道路兩旁的行人即便是看到軍士也沒有任何慌亂和不安的神色,整個縣城一路走來就是井然有序的感覺,這一切都體現了徐盛治軍和治民的能力。

入了府衙之後,徐盛擺酒為太史慈接風洗塵。太史慈終究沒有讓孫紹與親兵一起去院中飲酒,而是與太史慈和徐盛一起在廳中。

孫紹並沒有再刻意表現自己,默默的聽著徐盛和太史慈一邊喝酒一邊談論他們對於此次戰事的看法。

從二人的談話中,不難聽出二人對於此次攻打江夏並沒有特別看好,只因為此次和一年前第一次攻打江夏的時候整體戰局不僅沒有向好的方面發展,甚至比上一次更差。

上一次攻打江夏也是周瑜統領,並且孫權親臨戰線,江東軍也取得極大的戰果,佔領了江夏東部的大片區域。但江夏城牆堅固,糧草充足,黃祖選擇閉門不出,江東軍也無可奈何。

江夏城又是北面著陸,南面臨江,在江上攻城器械難以展開,在陸地則極容易受到北面和西面荊州援軍的內外夾擊,因此攻城十分困難。孫權被之前的勝利激勵,堅持強攻不退,結果還折損了破賊校尉凌操。

遷延日久後,山越趁江東空虛,大舉反叛,使得江東後院失火,不得不撤軍。

江東軍大軍一撤,之前搶佔的土地也迅速被江夏奪了回去,一場戰鬥下來損耗錢糧無數,還折損了一員大將,結果最後前期的勝利果實也被搶了回去。

上次攻打江夏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江夏城城牆堅固,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二是後院起火山越叛亂。這一次攻打江夏,這兩個問題江東一個也沒有解決。

而上次攻打江夏勝利的條件,這次反而沒有了。戰爭很少是簡單的區域性戰爭,特別是像江夏這般重鎮的戰爭。

上次江東軍之所以前期能夠取得那麼大的戰果,有兩個十分有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