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的親兵名叫何榮,臉上有一道疤,是個沉默的中年人,他只告訴孫紹太史慈在十里處相等,便在前面帶路,沒有半句多言。

孫紹雖然很想放聲高呼,很想縱馬馳騁,但被何榮的沉默感染,也想到今天踏出吳城也不過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實在沒有什麼好興奮的,於是也沉默的跟著何榮一路向西。

快到十里的時候,前面果然有一隊人馬大概二十多個人正在等待,待走近的時候,果然是太史慈,而太史慈旁邊還有一人,正是周瑜。

何榮將人帶到,便自己歸隊去了。孫紹翻身下馬,行禮道:“見過周世叔,太史世叔!”

周瑜見孫紹臉色如常,微微點頭,拍了拍孫紹的肩膀,問道:“沒能去成江夏,是不是有些不開心呀?”

太史慈還在身邊呢,孫紹連忙矢口否認道:“沒有的事!能夠走出吳城,已經全賴兩位叔叔出力了!”

“子義你信嗎?我看這小子言不由衷啊!”周瑜大笑著對著太史慈說道,太史慈也笑了起來,孫紹被戳中心事,但面上卻沒有絲毫變化。

“我知道,你小子想要去江夏做一番事業,原本我也是這樣打算的。不過那裡議事堂潘璋想讓你去他的新軍營就提醒了我,你過早的跟著大軍其實未必是件好事。且不說中軍人員混雜,會不會有人給你下絆子,就是第一次見血這一關,你處理不好便會讓眾將小看了你!而且你不懂兵法,不通軍律,即便我萬般維護也難免犯錯,一旦受罰也會影響你的形象。因此,先去子義軍中歷練一番,等你真正成為一個軍官的時候,才是你在軍中大放異彩的時候!我的這番話,你聽明白了嗎?”周瑜收斂笑容,語重心長的說道。

“侄兒明白了!多謝兩位世叔!”孫紹鄭重的說道,飯要一口一口吃,他確實有些冒進了。

“真的明白了?那裡說說去了子義軍中,該做些什麼?”周瑜再次問道。

“熟讀軍律,跟著太史叔叔學習治軍之法,成為真正的軍官,伺機奪取長沙!”孫紹毫不猶豫的回答道。

周瑜點點頭,前兩點他已經在之前的話中提醒了孫紹,孫紹能夠說出來說明確實將他的話聽進去了,不過後面一點確實周瑜沒想到的,沒想到這小子竟然還對立大功念念不忘,長沙真要那麼好取,太史慈早就拿下了。

不過年輕人有些氣盛也不是壞事,周瑜給太史慈使了個眼色,意思是讓太史慈看著點,別讓孫紹立功心切做了錯事。

太史慈見周瑜說完了,對孫紹嚴肅的說道:“紹兒,這是我最後一次這麼稱呼你了。今天我便糾正你第一個錯誤!軍中無父子,以後我會把你當做我軍中其他將士一般對待,你也必須稱呼我為將軍,聽清楚了嗎?”

“是,將軍!”孫紹站直身體,大聲回應道。

“好!希望下次再見時候,你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了!子義,你們還要趕路,我們就此別過吧!”周瑜說著翻身上馬,帶著六個親兵揚長而去。

“請都督放心,末將必然不負所望!”孫紹對著周瑜的背影,大聲說道。馬背上的周瑜聽到孫紹鏗鏘有力的回應,嘴角露出一絲笑容,喃喃道:“伯符,你看見了嗎?你的兒子,他長大了!”

孫紹原以為會與大軍同行,沒想到卻只有太史慈和他帳下的十個親兵,微微有些失望。

太史慈治軍嚴謹,卻並不是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孫紹剛才的表現他很滿意,不過也就是拍拍孫紹的肩頭,以示鼓勵。

孫紹終於知道為何何榮如此沉默,跟著太史慈這樣沉默的將軍,他的親兵能夠多話才是怪事。

雖然太史慈口口聲聲會像對待普通軍將一般對待孫紹,但太史慈的親兵們還是發現了太史慈對孫紹的特殊關愛,至少太史慈還會嘗試著給孫紹解釋為什麼大軍不在這裡。

此次江東說是出兵三萬,其實真正出動的是一萬八千的江東軍,太史慈豫章的五千兵馬和程普帶領的七千水軍早就在前線與荊州軍對峙,這次只是配合周瑜一同發動進攻,牽制和阻斷江夏的援軍。

太史慈一行人從吳郡向西北,一路上馬不停蹄直達曲阿。

太史慈回吳郡時候帶了一隊的親兵,大部分都留在了曲阿,此時兩隊人馬匯合,乘船溯江而上。

太史慈乘坐的船是一艘小型的運兵船改造的,這種船原本可以載送士兵百人,經過改造後剛好容納一隊親兵,並且還給主帥單獨留了一個船艙。

太史慈便在船艙中教導孫紹,每日與孫紹講解兵事。太史慈雖然不是一個合格的講師,但他也是從軍中基層成長起來的,對軍中之事瞭如指掌,因此雖然撿講得生硬,但每每都能說到要緊處。

從曲阿到柴桑水路近千里,由於是順流而上,且這個季節東風少,因此船速並不快,整整行了十多日才到柴桑。

這十多日,孫紹幾乎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背誦兵法軍律,簡直比前世高考的時候還努力,但孫紹卻甘之如飴,不敢有絲毫懈怠,畢竟這個時代,掌握了軍隊,才算有了立足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