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就在孫紹已經等得焦躁的時候,江州的捷報終於傳來。

孫紹聽到這個訊息差點喜極而泣,江州拿下了,那這一場仗就未必會輸。

孫紹立刻找來龔江,讓他帶著馬科避開秭歸城外的曹軍,將益州的情況已經他對局勢的分析告訴龐統,以免益州堅持住了,但荊州卻因為擔心孫紹而亂了方寸,做出錯誤的判斷。

馬科休息了幾日,體力已經得到恢復,龔巴曾經讓人帶著法正避開了益州的層層封鎖,到達過荊州,現在曹軍必然已經兵臨秭歸城下,若是沒有熟悉山勢的板楯蠻人,馬科自己一人很難做到。

為了防止馬科被發現,孫紹並沒有寫信,只是讓馬科記下他的話,這樣一來即使馬科不幸被抓住,也不會從他身上搜出資訊,讓他有機會可以裝作山中獵戶矇混過關。

龔江知道此次送信任務十分重要之後,選擇親自去做馬科的嚮導,孫紹欣然同意,告訴龔江他會親自率領三千板楯蠻精兵,直到他平安歸來。

法正已經在幾日前便趕去秭歸城了,那裡是曾經益州軍阻擋荊州軍的第一道屏障,曹軍如果要切斷荊州與益州的聯絡,就必然會在秭歸城外屯駐重兵,甚至希望攻破秭歸城,只要能夠守住秭歸,曹軍便只能切斷孫紹與荊州的聯絡。

否則一旦秭歸城破,那麼曹軍就可以直接沿著孫紹入川之路,從後面攻擊孫紹,他就將面對劉璋和曹操的兩面夾擊,以他現在的兵力,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秭歸不容有失。

秭歸由於其戰略地位,孫紹在那裡留有三千精兵,兵力是夠了,但由於當時帳下缺人,也沒有想到曹操會南下,因此留在秭歸的主要將領是蔣英、蔣放二人。

蔣放是孫紹孫紹的老部下了,孫紹擔任護軍的時候,他就是孫紹帳下曲長,後來太史慈被召回吳郡,蔣氏一族有大部分都跟著孫紹遷居到了長沙。蔣放雖然沒有什麼大才,但憑藉資歷如今也做到了校尉的位置。

另一人蔣英,也是艾縣蔣氏一族的人,太史慈當初讓孫紹跟他學習管理後勤物資,結果孫紹的算術能力遠超蔣英,蔣英在認識到兩人差距之後,放下面子向孫紹請教,是孫紹最早親自培養的人才,他也隨蔣氏一族遷居到了長沙,並由於其出色的算術能力和後勤管理經驗,被蔣琬看重,是蔣琬手下的得力干將。

蔣英留在秭歸就更簡單了,他是專門在這裡管理荊州運往益州的糧草排程的。

這兩人若是平時鎮守秭歸倒也夠了,但若是遇到曹軍中的厲害人物,只怕守不住秭歸,如今孫紹身邊能用的人少之又少,也只有將法正派過去鎮守秭歸,孫紹才能對東面的安全完全放心。

東面部署完成之後,接下來便是巴東郡的防務,由於得到了當地最大豪強板楯蠻人的支援,加上黃忠和鄧艾攻破永安、巫縣的時候,當地的益州軍也全部被生擒,整編完成之後,軍官完全都換成了荊南軍的人,並且永安在益州最東部,距離成都天高地遠,這裡的百姓對益州本來就沒什麼歸屬感,因此出現問題的機率不大。

如此一來,巴東郡也基本可以穩定下來,目前對他們威脅最大的就是來自成都方向了,雖然他們現在連戰連捷,勢如破竹,但那更多是因為益州準備不足,且益州各派系對孫紹軍的輕視,沒有聯起手來,這絕不是益州軍真正的實力。

現在孫紹軍已經打到江州,直接威脅到了成都,益州各派系就算再內鬥,也應該能切實感受到了孫紹的威脅,相比於強勢的孫紹,益州各派更願意讓懦弱的劉璋坐這益州之主,這樣他們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這還是他們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會做出的選擇,若是知道曹操如今已經斷了孫紹的後路,他們會更加興奮,不僅滿足於將孫紹趕出益州,

甚至更加樂意斬下孫紹的頭顱。

近些年來天下最風光的人不是北方霸主曹操,也不是坐擁江東的孫權,除了周瑜赤壁之戰的輝煌能夠力壓孫紹,其他更多時候,孫紹才是天下最風光的人。

孫紹年紀輕輕就獨霸一方,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名滿天下的劉備奈何不了他,北方霸主曹操同樣奈何不了他,至於江東孫權,就憑孫紹是從他手中走脫髮展起來的,就足夠他灰頭土臉了。

面對這樣的人,若在他鼎盛時期,大家大多會誇讚他年少有為,未來可期,但一旦他虛弱起來,那麼所有人都會想將他擊敗,讓他成為自己揚名立萬的墊腳石。

不過就算孫紹再擔心江州,他也不能離開永安,因為全軍現在已經是孤軍一支了,就算將領們如何解釋,後路被斷的荊州軍士卒都會恐懼不安。

此時作為荊州軍中威望最高的人,作為荊州軍的定海神針,孫紹必須在其他將士最近的地方,無論是鎮守秭歸的法正還是鎮守江州的黃忠,都需要儘快得到孫紹的訊息,以穩定軍心。

所以現在的孫紹,只要他能夠每天出現在永安城中,給鎮守各地的將士們寫一封信,就算沒有什麼實質內容都可以,只要讓將士們知道他就在永安,對各地將士都是一種鼓舞。

隨著孫紹地盤越來越大,帳下將士越來越多,他親臨戰場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這次伐蜀,他雖然是名義上的三軍統帥,但截至目前為止,他連一個站著的敵人都沒見過。

將命令黃忠收縮兵力,由攻轉守,務必將益州方向的敵人阻攔在江州城下的命令發出去以後,孫紹發現自己現在能做的事情已經很少了。前線都是經驗豐富能力出眾的文臣武將,他在遠處發號施令,指手畫腳很可能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

除了坐鎮中軍,穩定軍心,他能做得,並且最適合做得事情,只有相信和等待。

相信黃忠、法正、徐盛、魏延、龐統、趙雲、華成、蔣琬們,相信他們可以完成自己的任務,積小勝為大勝,好在他帳下的人才雖然在數量上比不上曹操和孫權,但他們個個都是青史留名的當世俊傑,他們的能力都是經過歷史證明過的,他們值得孫紹的信賴。

就比如黃忠和鄧艾,一個老而雄烈,一個幼而老成,如今已經磨合得相當默契,將自己替換成黃忠或者鄧艾的任何一人,其效果都一定比這二人搭檔差。

又比如荊南的局勢,荊南有龐統、諸葛亮為謀士,帳下還有徐盛、甘寧、魏延、趙雲、淩統這樣能征慣戰的大將為其羽翼,若是他們還是守不下江陵、荊南,那麼就算是他孫紹在長沙,結果可能也不會有任何不同。

孫紹的命令傳到江州,連同荊州之變的事情,以及孫紹對局勢的判斷和對黃忠他們這一支兵馬的要求,通通給黃忠講得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