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關氏兄妹(第1/2頁)
章節報錯
給曹操找了兩個麻煩之後,法正又提出與遼東公孫淵或者塞外異族建立聯絡,威脅曹操北方的策略,不過孫紹並沒有採用。
一來現在的塞外異族與荊南的蠻族並不一樣,蠻族漢化程度遠高於塞外異族,他們大多也是與漢人一樣的農耕文化,與孫紹作對爭的是平等生存的權力,在孫紹看來這是民族內部矛盾。
而塞外異族則不同,他們有一些民族或許在千年以後經過漢化有一些會融入中國,但現在的他們就是徹徹底底的外族人,他們一旦入侵中原,其後果不堪設想。
歷史上漢人最慘烈的五胡亂華,便是這些異族造成的。
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辱。
孫紹記得曹操在與袁紹對抗的時候都沒有引狼入室,他不想比曹操還沒有底線,因此拒絕了借用外族的勢力與曹操對抗的提議。
龐統完全支援孫紹的決定,法正想了想也不再繼續堅持,於是針對曹操的策略暫時就這樣定下來。
接下來是商議入川的文武人選,法正又想搶先開口,孫紹卻笑著道:「我知孝直胸有良策,然抗曹之策,孝直已經建言甚多,現在我們且聽一聽士元高見如何?」
孫紹既然發話,法正自然不好意思再搶先,只好點頭稱是。
此時法正心中頗為不甘,他之所以事事搶先,就是想要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好在孫紹第二個議題上爭得話語權,為自己爭取攻打西川的機會。
法正如此急迫的想要攻打西川,一來是為了建功立業,二來也是為了報被劉璋驅逐之仇。所謂睚眥必報,法正便是這樣的人。
但孫紹卻將發言權給了龐統,在法正看來,龐統必然也想要爭取攻打西川建功立業的機會,讓龐統佔得先機,以他在孫紹心中的地位,這次攻川之戰只怕並沒有自己的機會了。.
龐統沉吟許久,道:「此番攻川,我們不僅要佔領城池,還需要安定百姓,穩定民心,以便以後的治理,故主帥非主公莫屬!益州地勢複雜,民風民俗差異極大,故而輔佐主公的謀士必須對益州地形地勢,民風民情都極為了解,如此來看,此人非孝直兄莫屬。入川之路崎嶇,騎兵難以發揮威力,故而統兵大將當以擅長步戰者為先,而善於騎兵的大將,應該駐紮在江陵,以防備曹操,符合這樣條件的大將並不少,需要主公自行定奪。此外益州多山林,多險關阻礙,若帶上擅長山地林間作戰的蠻兵以及特戰營,或可收到奇效。」
孫紹聽得連連點頭,法正則是衷心抱拳道:「士元考慮周到,處事公正,法正佩服!」
法正嘴上說的是佩服龐統的考慮周到,處事公正,實際上更加佩服的是龐統的肚量,以龐統的才智不可能看不出法正之前爭攻之意,但他卻並沒有放在心上,依舊推薦了法正,這讓法正不僅佩服,還覺得有些羞愧,自此法正再無與龐統爭寵的想法。
法正便是這樣的人,睚眥必報,恩怨分明,龐統以德報怨,並且本身才能不在他之下,又比他早跟隨孫紹,位居龐統之下,法正心服口服。
龐統推薦的人選,跟孫紹心中的人選出入不大,孫紹當即拍板決定,最後一個統兵大將的選擇,孫紹在魏延、黃忠、徐盛三人中舉棋不定,最終決定與他們溝通之後再做定奪。
這三人都是最早跟隨孫紹的心腹大將,個個也都是能力出眾的將軍,足以擔當統兵大將,自從荊南平定之後,除了鎮守武陵的魏延,徐盛和黃忠幾乎就沒有撈到帶兵出征的機會,雖然他們沒有表達不滿,但孫紹卻不得不考慮照顧他們的情緒。
孫紹決定用這三人中的一人隨他統兵入川,另外兩人則坐鎮荊南大本營,由龐統在軍事上統攬全域性。
水軍依舊由甘寧為主,淩統為副,二人各領一軍,相互
呼應。
江陵城的重任孫紹準備讓趙雲擔任,華成為輔,這二人不僅配合默契,曾經聯手殺入曹操腹地,轉戰千里的威名如今依舊存在,對曹軍有天然的心理威懾,而且二人都擅長率領騎兵,正適合江陵到襄陽一線的戰場。
最後還有一點,華成跟孫紹一樣從江東走出,並且他是最清楚孫紹與周瑜關係的人,由他在江陵輔佐趙雲,也能更好的與周瑜大軍和平相處,甚至是通力合作。
軍事部署大致便是如此,各郡政務的長官孫紹並沒打算改變,長沙由原本羅縣的陳震接手,潘濬負責桂陽郡,馬良居零陵,蒯越居武陵,至於蔣琬,則重鎮江陵,一來重建江陵等城,二來在此居中排程,保證西征大軍的糧草供應。
孫紹將自己的想法說與兩個謀士聽,二人聽完也都沒有提出其他意見,於是這些安排便定了下來。
規劃好了一切,孫紹便立刻動身回長沙,長沙城還有一場大的儀式,必須有孫紹在場才能舉行。
孫紹自己動身的時候,也派出了兩撥信使,分別召請魏延和徐盛前往長沙一敘。
江陵到長沙,順流而下直抵羅縣,之後又沿著湘江溯流而上,於第二日抵達長沙。
長沙碼頭,迎接孫紹歸來的長沙百姓不計其數,將碼頭圍得水洩不通,孫紹享受著萬民歡呼,胸中也是壯懷激烈。
孫紹現在在長沙百姓心中如同神一般,孫紹與長沙百姓也絲毫沒有擺架子,這些年他每年春節都會親自隨機拜訪十戶平常百姓,在他精細策劃下,如今幾乎長沙每個坊間,孫紹都曾經到過。
這樣親民的行為也讓百姓們更加擁護孫紹,加上孫紹在外征戰屢戰屢勝,這一切才造就了孫紹在長沙的滔天威望。
然而就在孫紹與民同樂的時候,他卻忽然心生警覺,孫紹心中一凜,他一邊回頭一邊向後急退,只見一個少女手持短刀正向她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