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確實如同諸葛亮與魯肅猜測的一樣,屯兵壽春是做了兩手準備,如果孫權掉以輕心他並不介意拿下廬江,將孫權徹底趕到江東。

孫權聽從魯肅的建議,嚴陣以待,曹操獲得打探得到情報以後便已經心生退意,然而此時突然流言四起,說是曹軍在赤壁被江東軍殺得大敗,自此畏江東如虎,江東軍至,曹軍必然丟盔棄甲不戰而敗。

曹操心知肚明這必然是有人故意散播的流言,但軍中將士卻不是人人想得明白,除張遼、李典等少數將領沒有輕動,其餘諸將多有請戰者。

曹操騎虎難下,一來士氣可鼓不可洩,徐晃等將在長安、西涼大獲全勝,戰功彪炳,讓鎮守淮南的將士們眼紅不已,紛紛不甘落後,憋著一股勁。

曹操調兵壽春讓這些將領看到了立功的希望,此時求戰之心已經達到了頂點,如果此時不戰而退,必然士氣大降,心生怨懟。

淮南之地沃野千里,雖然黃巾之亂加上袁術橫徵暴斂讓淮南經濟遭到重創,但曹操平定之後多年休養生息,已經讓淮南漸漸恢復,成為曹操重要糧食產地,再加上連同徐州、青州、兗州、豫州,其戰略位置也極為重要,因此淮南絕對不容有失。

曹操派張遼鎮守此地,足見其對淮南的重視,曹操在淮南屯駐的兵力也不少,但淮南多平原,沒有山河險關,易攻難守,基本所有城池都暴露在江東軍兵鋒之下,每城都要派重兵把手,這也讓曹軍在淮南的兵力過於分散,即便是張遼只怕也難以兼顧。

如果此時曹操領軍而回,淮南軍士氣大降,此時若有人生出異心,勾結江東,此消彼長之下,這次撤軍只怕會生出亂子。

種種顧慮讓曹操覺得進退兩難,說起來也是他自己因為荀彧的事情亂了方寸,加上剛剛被封為魏公,私心也想要再立功勳,這才貿然出兵,到了這個時候曹操已然有些後悔。

曹操舉棋不定,淮南諸將卻是按捺不住,頻頻出兵,但江東諸將嚴陣以待,不露破綻,雙方交戰數場,互有勝負,戰線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舊的一年很快過去,正月一到,淮南春雨連綿不絕,不要說作戰,就連軍中營帳也多數被泡在水中,士兵們苦不堪言。

軍中諸將或請退兵,或要堅持再戰,各有數人,連日進諫,曹操想要退兵又放不下面子,舉棋不定心中煩躁。

此時忽報江東有書信來到,曹操拆開信,是孫權的親筆書信,信中孫權直言春雨不絕,勸曹操速速撤軍,曹操看完一言不發,翻到背頁,只見孫權又寫了兩行批語,仔細一看卻是「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大笑道:「孫仲謀不欺我也!」於是下令班師回朝,淮南諸城守將依舊以張遼為首。

長沙城,過年的氣氛還沒有散去,雖然去年與劉備打了半年,但除了武陵北部,戰火併沒有蔓延到荊南,作為孫紹根基的長沙城,更是固若金湯,穩如泰山。

去年年底長沙城還迎來了一樁天大的喜事——黃月英生下一個男孩。

這個孩子可不僅僅是孫紹喜出望外,孫紹麾下文武得知孫紹有後甚至比孫紹自己還要興奮,孫紹的勢力也因為這個孩子變得更加穩固。

荊南勢力發展到現在,最大的隱患已經不是外部敵對勢力,而是在於內部的穩定。

孫紹麾下文武分別來自不同的地方,其中以原屬江東的徐盛、淩統、華成等江東系,以及長沙本地的黃忠、魏延、霍峻等荊州係為兩個最大的派系,甚至是新加入的荊南三郡其他文武也隱隱有抱團的趨勢。

派系之分無論何時都是難以避免的,如今無論哪個派系的在孫紹領導下可以團結一致,但如果孫紹有個三長兩短,荊南的勢力只怕瞬間便要分崩離析。

如今孫紹

有了孩子,事情便不一樣了,即便是孫紹在外征戰有了不測,他也有了繼承人,荊南這個利益集團便不會立刻崩潰,這就是儲君的作用。

孫紹與黃月英成婚已經三年,前兩年一直沒有孩子,這也讓龐統、蔣琬等人頗為操心,明裡暗裡沒少暗示孫紹納妾,但孫紹一直置若罔聞,直到黃月英有了身孕,龐統等人才暫時停止了勸諫。

荊南勢力這一次成功擊敗了荊北的劉備,雖然並沒有在土地上有所擴張,但將劉備打得元氣大傷,並且成功遏制住了劉備向西川擴張,這一戰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可謂是大獲全勝。

消滅了北方這個擴張意願最迫切的對手之後,孫紹周邊便暫時沒有了威脅。

江東孫權雖然勢力龐大,但其北方有曹操,與荊南交界的地方陸地有山脈阻隔,長江之利雙方共有並且孫紹佔據上游,水軍完全不落下風。孫紹只要繼續將水軍屯駐羅縣,扼守連雲山峽谷,便可以以極少的兵力阻擋江東的進攻。

荊南的南方是交州,交州毒瘴遍地,兵農不興,士燮也不是野心勃勃之輩,來自南方的威脅也幾乎為零。

西川劉璋更是守成之輩,坐擁山川地利,沃野之地卻毫無進取之心。

沒有了外部威脅的荊南,便等於是佔據了主動,如今是進可攻退可守,無論是向西還是向南擴張,形勢都是一片大好。

如今黃月英不負眾望,生下世子,可謂是雙喜臨門,龐統等人自然是歡欣鼓舞,立刻將此事通報全城,舉城慶賀。

孫紹回到長沙的時候,正是孩子滿月的這天。

原本武陵戰事早已完結,後續重建工作也有蒯越、魏延等人,孫紹早就可以回到長沙了,但趙雲的傷勢太重,不宜行動,孫紹便為了趙雲又多留了數日。

直到趙雲傷勢稍稍康復,華佗認為可以轉移了,孫紹才下令迴轉長沙。

趙雲被華佗從鬼門關拉了回來,死過一次之後的他並沒有繼續尋死,但他心中茫然,也沒有立刻投入孫紹帳下。

不止是孫紹,就連華成以及其他人在趙雲面前也絕口不提讓他加入的事情,趙雲心知肚明這必然是孫紹下了命令,以免刺激到他,這讓趙雲對孫紹心生感激。

但趙雲卻並不想因為感動而戰了。

孫紹禮遇有加,想當初劉備對他又何嘗不是推心置腹,待若手足?

孫紹重視百姓,劉備曾經又何嘗不是仁義滿天下?

他以為遇到了明主,然而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劉備照樣下令劫掠百姓,到最後還是放棄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