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收到關羽已經成功攻下烏林的訊息,心中大石終於可以稍稍放下,仔細看了戰報得知此戰還打殘了江東一萬五千兵馬,更是欣喜若狂。

江東進攻荊北並沒有動用周瑜屯駐柴桑的大軍,兵力有限,如今一場大勝,江東兵力必然捉襟見肘,再也無力進攻。

孫權即便是不甘心要派兵增援,無論是從內地再調集兵馬還是動用周瑜大軍,都至少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這就讓為劉備軍贏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劉備心中振奮,對著諸葛亮道:「如今就看憲和的了。」

諸葛亮對此倒並不擔心,曹操確實對劉備頗為忌憚,但如今劉備困守江陵,處境比在新野的時候還要差,曹操不會不明白此時他的頭號大敵已經是江東孫權了,他又豈會再坐視江東繼續坐大?

諸葛亮相信,即便是劉備不寫信納表,曹操也會有所行動,劉備這封信不過是讓曹操更加師出有名。

曹操掃平擊敗馬超,穩定關中,掃平西涼後便班師回朝,回到了許昌。

曹操剛回到許昌,第一次朝會將盡之時,便有大臣董昭在朝會進言:曹丞相掃平西涼,解決了困擾朝廷近百年的難題,如此功績,不輸周、呂,朝廷若不封賞,只怕會被萬民非議陛下寡恩,陛下何不封丞相為魏王。

漢獻帝又驚又怒,要知道自從高祖劉邦除掉漢初親封的異姓王之後,便在「白馬之盟」明言「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自此以後漢朝幾乎再沒有異姓封王的例子,如今這些朝臣竟然枉顧祖宗遺訓,公然在朝堂讓他封曹操為王,這讓他如何不驚,如何不怒?

漢獻帝也知道如今漢室傾頹,威望掃地,遲早會有這麼一天,但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的時候,他還是難掩心中失望和憤怒,自從衣帶詔事件之後一直不敢對曹操說半個「不」字的獻帝這一次雖然不敢明言反對,卻也緊咬嘴唇不肯點頭。

曹操好似事不關己一般,眼觀鼻鼻觀心,微閉著眼睛,既不點頭也不反對,他面上古井無波,讓人看不透他真實的想法。

然而群臣卻不顧獻帝顏面,群起強諫,大有強迫獻帝之意,漢帝氣的渾身顫抖,眼圈通紅,然而他放眼望去,幾百年大漢朝的臣子,此時卻無一人為他、為漢家天下說一句話。

就在獻帝絕望之際,卻有一意想不到之人突然站到廷前,義正詞嚴的大聲反對,眾臣定睛一看,此人竟是曹操最為信重的中書令荀彧荀文若!

曹操赫然睜開眼睛看向荀彧,荀彧卻並不看他,大聲道:「丞相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妄議封王,豈是要陷丞相於不忠不義也?」

在曹操帳下,若說親近荀彧未必能排到第一,但若論曹操的信任,荀彧若排第二,無人敢認第一,他在曹操陣營中的分量自是不言而喻。

荀彧此言一出,群臣頓時心中打鼓,暗想難道曹操當真無心稱王,這個馬屁卻是拍倒馬腿上了?

不止是群臣,就連曹操心腹文武都忍不住看向曹操,曹操只是睜眼看了荀彧一眼,便恢復了之前的神態,一時間他們也難以判斷曹操真實心意如何,唯有一直老神在在的賈詡卻是難以覺察的輕嘆一聲,微微搖了搖頭。

曹操的心腹拿不準主意,紛紛看向賈詡,他們都知道此人絕對最懂曹操心思之人,見賈詡一言不發,他們也選擇了靜觀其變。

那些心中還對漢室存有一絲幻想或是忠誠的大臣卻不會猶豫,他們之前敢怒不敢言,不敢當出頭鳥,但既然荀彧已經站出來反對了,他們當即跳了出來出言附和。

牆頭草的大臣們此時也亂成一團,有的反對,有的堅持,反倒是曹操心腹集團最是安靜,曹操不知何時已經睜開眼睛,目光前後掃了一遍,

就在獻帝準備說話的時候,曹操拱手拜道:「令君之言深合我心,操雖然薄有微功,然天下未平,劉備、孫權之輩皆不服朝廷,操有何顏面妄議封王?此事此時,萬萬不可!」

曹操此言既出,此次風波頓時平息,獻帝鬆了一口氣,順水推舟拒絕了大臣進諫,甚至連虛偽的試探都沒有,生怕他試探的話被曹操一口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