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成功將法正收歸賬下,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田布和沙摩柯,以及五溪蠻反叛之事了。

田布沒有什麼好說的,他是叛軍之首,不斬不足以正軍威,唯一要考慮的是要不要株連,孫紹想了想還是放棄了株連的想法。

並不是他婦人之仁,也不是他不懂亂世重典刑,而是這畢竟涉及蠻族,蠻族如今雖然名義上歸順,但民心卻並未歸附。

從秦皇南征百越,到王莽主政之時與五溪蠻的對抗,到光武時期伏波將軍馬援討伐,漢蠻之間的矛盾就從未停止過,雙方互有仇恨。

但從沅陵熟蠻與漢人相處一城卻相安無事來看,就算是在這個時代,蠻族其實也並不是不能和漢族和平相處。

孫紹是來自後世的人,他自己就是少數民族的人,老家就在現在的武陵一帶,說不定祖上就是現在的五溪蠻,所以他對所謂的蠻族並沒有任何歧視。

後世有一種受到許多人無腦吹捧的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看似正確實則害人不淺的話,孫紹並不認同。

事實上就連漢族也是由不同的部落聯盟,漸漸融合才形成的,如果老祖宗都抱著這種想法,這個民族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

孫紹很早就確立了民族融合的策略,將治下的漢人和蠻人一視同仁,讓蠻人走出深山,接受編戶齊民,成為荊南的一部分。

這樣不僅可以徹底解決境內的異族問題,還能夠大大的增加治下的人口,獲得更多的賦稅和兵員,也算是為歷史民族大融合盡了綿薄之力。

田布身為賊首罪無可恕,不得不殺,但其他人殺了也不會有多大的震懾作用,反倒可能讓蠻族覺得這是針對他們,激起兩族矛盾。

當然死罪能免,活罪難逃,他們必須承受兵役、強制勞動等其他處罰,這些具體的措施,孫紹準備交給馬良去辦。

一來是孫紹現在實在離不開前線,另一方面孫紹記得史書上記載,五溪蠻叛亂就是馬良平定的,他處理異族問題不輕不重,不急不緩,極為妥當,深得當地人信服,如今放著這樣合適的人才不用,那是暴殄天物。

孫紹給馬良寫了一封親筆信,信中他只是詳細闡述了對蠻族的態度,然後便讓其自由發揮。

當然馬良也需要助手,這個助手孫紹想到了沙摩柯。沙摩柯本身就是五溪蠻出身,在當地蠻族之中威望極高,如果有他聽令於馬良,五溪蠻的事情應該就不用再擔心了。

想到這裡,孫紹立刻讓人將沙摩柯帶來,沙摩柯見到孫紹立刻跪地拜道:「末將沙摩柯,拜見主公!末將有罪,請主公責罰。」

孫紹笑了笑,這個沙摩柯看起來粗枝大葉的,其實卻是個心思細膩,善於權衡之人,這樣的人未必是最忠心的人,卻也是最容易駕馭之人。

「沙摩柯,你的事情我聽說了,你功大於過,我若降罪於你,豈不是顯得我賞罰不公?」孫紹看著沙摩柯笑著說道。

沙摩柯連忙拜道:「多謝主公明察!」

孫紹並不討厭聰明人,見沙摩柯知情識趣,更加喜歡這個蠻將,於是問道:「沙摩柯,你是有功之人,現在有兩個出去給你選擇,一是繼續回五溪,我讓你統領五溪各部,另外,你也可以跟著我,在我帳下效力,不知你如何選擇?」

沙摩柯毫不猶豫的答道:「沙摩柯願意跟隨主公!」

「好!」孫紹剛才的話也不乏試探的意味,如果沙摩柯想要留在五溪,孫紹是不可能如他所願的,沙摩柯的回答讓孫紹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