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前世修好,今生亦有緣,你能留在荀姐姐這裡,我便心安了。”

“這裡姐妹都不俗,你儘可結交……”

媚娘點頭與她牽手:“三娘之言我明白。前世怪我私心太重,想讓三娘陪我終老,害苦三娘了。”

“這一世,我僥倖跳脫胎中迷,絕不能再犯舊錯。”

“但有一點三娘要答應我,不可再與我做媒人。”

二女私話時,荀娘子送出畫舫入空。

眾女攜手攬腕而上,畫舫向月飛往臨安城。

……

臨安劉府,書房內。

劉彥此時正詩夢‘講學訓詁’,教的是‘文字學’。

聽講的有阿九、書玉子、於成業、劉平、黃犬小六,及四丫鬟,桃花、虎兒、素兒、月兒。

見君夢境,青山綠水,春意映人。

山下籬笆柴院,聽講眾人各有席位,盤坐蒲團,仰看天空。

天上有何物?

有字也!

只見三千字好似星斗列陣,撒遍君夢虛空,閃爍熠熠光輝,字意似星光照人。

每字下方,皆有一行文字註解,用於‘分析字意和解讀文字’。

所謂‘訓詁’,即是‘釋詁’‘解釋古言’之意。

用易懂的語言,解解釋難懂的語言。

儒家把【訓詁】歸入‘小學’,用於‘說文解字’,乃入學啟蒙必修課。

倉頡造字,聖人著書,諸子闡道,以書文承載所悟天地至理,每個字都有其理,組合起來產生妙義。

古之聖賢,用字簡練,微言大義。

如孔子所著《春秋經》,便是‘微言大義’之著。

入學不深之人,實難從夫子微言中,讀懂‘春秋大義’。

故而,就有賢達為聖人微言作註解意,便有了《春秋左傳》等著作。

這些著作都可視為‘訓詁’。

訓詁有大有小,大則解義聖人書,小則解義千字文。

劉彥詩夢開課訓詁,其意不止在於‘授字’,而是重在‘解文字意義’,使他們‘通明字意,而知字義’

字意是它本身之意。

而字義,則是它延伸出的含義、意思。

通常指一個字有多幾種意思,用在不同詞句中,包含的意義就各不相同,此乃文字之精妙所在。

古之聖賢,用字斟酌,為藏道理入文字,造句造詞考究,卻又晦澀難懂。

只有明白字的【意】和【義】,方能通透明悟那些‘微言’,否則只知其表,難得其中真妙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