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說來,那狐仙芸娘並無害你之意。”

聽完‘唐滿和狐仙芸娘之事’,劉彥大概看清了事之根本所在,與知州侄兒談笑。

唐滿點頭道:“芸娘實無害我之心。我躲她時,兩次遭遇險地,都是她出手搭救,對我有恩情。”

唐知州點指侄兒:“究其原因,只在你自身。放縱無度,品行不端,出言輕浮,才招致狐仙教訓。”

“以後要謹記,把惡習改掉。”

唐滿領記叔父訓教,眼眸看向劉奉義。

劉彥相視一眼,看他如今窘迫之境,覺得有趣又發人深省。

剛聽‘知州訓侄’,看得出這雙叔侄也明白事理,沒有一股腦把錯推到狐仙芸娘身上。

有這一點就值得幫助,亦是可交之人。

唐知州察言觀色,敬酒道:“奉義有何話大可直言,下官與小侄願聞教。”

李通判拂鬚目轉賢婿。

劉彥飲下杯中酒,談道:“大人訓侄之言很有道理。”

“驕奢放逸,絕不可取。慎終如始,方為正道。”

“追求快樂,不在於放縱自己,而在做一些有利自己,有利他人之事。”

“諸如行善積德,鑽研愛好……,這都能使自己快樂。”

“似盈益兄這般,輕浮縱意,念頭不由心控,只能快樂一時,而後自毀自身。”

“古之亡國君主,大多敗於縱慾。”

“一個朝代都能因此而滅亡,何況人乎?”

“所以,《易經》中說【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嗯……”

唐知州、李通判聞此言各拂鬚點頭。

話中道理,直白易懂。

說到此,劉彥點到為止,笑談道:“盈益兄攜狐仙在外雲遊一年,想必也感觸良多。若能善思改過,必有一番成就!”

唐滿對這位君子心生禮敬,拱手說:“奉義之言甚善,小生願改過自新,可是芸娘不願饒我……”

李通判適時問:“世才可否說和一二?或有驅狐之法?”

此言出,唐家叔侄齊看劉奉義。

劉彥思量少時,說:“狐仙芸娘兩次搭救於他,是為盈益兄恩人。把芸娘趕走,豈不是忘恩負義?”

“何況,驅走也只是一時,她想找尋盈益兄,還能找得到。”

“只能用‘和’來解決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