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說:“先生之詩,風靡東京,男女老少皆知《山居秋暝》。”

又一商道:“天子冊封后,京中士人,人人仰慕,聽說小公孫娘子還為奉義‘解瘟救民’作賦……”

他們分說君子在京美名。

劉彥心神氣滿,不見驕念動,只當平常之言來聽。

聊了幾句話,他從平兒手中接過雨傘,贈萬山問:“可記得它?”

“那日下雨,你我各撐一把傘遊城論學,君從這把漏傘之中,明悟【以不動心,見心念動】。”

“後藉此它,觀身中不足。”

楊萬山聽他講述,神思回到當時。

接過漏傘撐開,似乎還能感受到水順著傘把流入自己手心、手脖,浸透衣袖和心神。

而此時,這水不是雨水了,而是‘君子之交澹如水’。

劉彥話中情義,如水潤其心,使萬山心竅文光爍爍,眼眸如洗。

劉彥分顧陸侯、明淵笑談:“記得當日,你還問我‘世才有朋友嗎?’”

“我答有,大多是泛泛之交,真朋友不出五指。”

“今我再答君,有,萬山即是、子洵即是,明淵亦是!”

“今日君還鄉,就以此傘相贈,下次再見,我將討回。”

“莫要遺失了。”

萬山心中觸動,眼眸含淚,這話中交情他如何不懂?

真摯相視說:“豈敢遺失世才友情?長恨不能與君日夜同行。”

劉彥笑道:“你我情義,如一盞喝不盡的美酒。人生有盡頭,此誼無絕期。”

“今日你我暫且把盞放下,只待來日痛飲。”

說著,又從平兒處要來一卷文章,給他道:“昨日我說,思得一門《志心篤行之術》,等君走時作贈。”

“今將此文贈予萬山,君自品讀。”

楊萬山接過,把傘交給內兄,展開這卷文章觀讀,陸侯、明淵退到身後觀看。

見首行寫道:【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其意是說‘欲使自己心志專一,想做到篤行不怠,行為篤厚,就要在多方面做得恰到好處。從而利行避害。’

下文,劉彥提到十四處‘博謀遠慮’。

諸如文章提到:“最吉利的事是學會知足,最痛苦的事是慾望太多。”

又如他說:“篤行最大阻礙,就是做事情沒有恆心。成事最大阻礙,就是隻顧眼前利益。”

“為君子者,頭等大事是修持德行,善養君心。”

文中,他借瑞雲之事,借成人之美,闡解‘廣行善事,對於心氣滋養,學問滋養、身德滋養所帶來的好處。’

楊萬山、陸子洵、華明淵眼眸沉溺文中道理,心竅明光都在閃爍,腦竅靈明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