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篇入學文章《正氣歌》,換個狀元不為過!”

“嗯劉奉義的道義獨樹一幟,乃為儒門開一條新路!”

……

通判府,前院廂房。

周張兩位翰林面帶酒暈,餘興未消觀看劉世才午宴前所寫‘道義文章’。

窗外太陽偏西,已是申時末。

通判府下人們在後院收拾殘席,李通判父女在內宅交談敘話,臨安縣馬車已出了西子城。

今日這場宴席,主客盡歡顏。

劉彥於宴上展露才情,一連賦詩詞十篇,無一不是中上之作,也並非來自《唐詩宋詞》。

身中‘六本唐詩宋詞’已被他視為‘前世詩經’。

閒來無事就會揣摩,因此他詩詞造詣提升很快,對於作詩寫詞頗有一些心得。

十篇詩作,兩篇寫東湖,兩篇寫西湖,三篇寫臨安,三篇送主人。

另外他寫一小詞贈與李憐雲,雖不是真學降墨,卻讓佳人愛不釋手。

此時父女所談便是這首詞。

這邊前院,兩位翰林則復讀文章,贊‘劉奉義之道義’,遙想天家得知後的心情。

周彥明抄手說:“劉世才與郭弘毅相似!他年此君當入龍淵閣!景勝你可看出其中奇妙巧合?”

“哦?”張景勝轉眸思量,顧看手中文章問:“請兄指點一二。”

周彥明坐下道:“劉世才道義乃‘正義’,是‘為天下匡扶正義’。”

“而【奉義】之號,則是‘尊循道義’。”

“《周語》中有言‘以義死用謂之勇,奉義順則謂之禮,畜義豐功謂之仁。’”

“天家在不知其道義情況下,想出【奉義】名號賜他,難道不是奇妙巧合?”

張景勝收折文章笑說:“我看彥明兄多想了。”

“天家封賜【奉義】之號與他,是勉勵其行為,讓他繼續‘尊循道義’。”

“若是賜號【正義】,才是真正巧合。”

“也是……”

周彥明笑了笑,看眼窗外天色,思量說:“不知天子知其道義後,會當如何?”

張景勝琢磨道:“如今朝堂之上,為用人爭論的不可開交。而天子則想兼用天下人才,我以為他會用‘劉奉義’這顆奇子,做個定論。”

“但這些都是後話,劉奉義只考得秀才功名,顯然沒有入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