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清聽他講述一堆‘心齋’,但還是一知半解,覺得好似在聽玄門講道一般。

這大大超出他所理解的‘儒術’。

出槐花巷,楊萬山見華兄疑惑未解,知道他一時不能理解,簡言歸總之前的話。

“明淵未入真學,不知真學之妙,儒術通玄亦如道法。”

“你這麼想就明白了,心齋就是一種靜心之法。”

“靜心,就好比打掃心房,把房屋裡的雜物都搬出去。如此得一身心空靜,空靜之後方能容納更多‘新學’。”

“小生懂了,多謝仁兄指點。”

華清聽後有所明白,今日雖沒見到劉世才,卻讓他大有收穫。

從中窺見‘真學之玄妙’,心中求學之志更堅定了。

正如萬山所言,劉彥今日做心齋,正是為了容納更多學問。

因為,今晚相君要向他傳授《君心化龍》。

此為司徒心學總集,所涉及學問非常龐雜,一門絕學之中,包含了千卷萬冊書。

想把這些都收入身竅,一定要收拾心房,使心思‘虛而待物’,方能全部收容。

否則身心空間不夠,則不能容納。

相君傳授再多也無法裝入自身,白得一番受教。

所以昨晚在東湖水府,相君先教他‘心齋’。

說:“心齋之法,乃《君心化龍》入門心術,世才你已得正心,可以使用此心學法術。”

“先前胥兄傳授你‘成仁之術’,你心竅應該很充實,需要化充實為空虛,空虛才能容物。”

“明天回身後,只管搬空心思,打掃出一間空房以待收納我門絕學。”

劉彥聽從指點,今早魂兒歸身便開始做準備。

吃完早飯吩咐家人不見外客,自己則閉於書屋。

先持令牌聽驚雷,摒除雜念,而後依照法門,使心境純一【心觀鼻之息,神觀心之氣】。

如此‘神氣合一’就進入了‘心齋’境界。

其實,相君所傳《齋心術》,與山君所傳《書屋觀》,極其的相似。

兩者對於心境要求,近乎一致。

以至於劉彥踏入‘齋境’之後,看到了身竅書屋。

但不同的是,觀想書屋時,他心神處於書屋內。

而進入‘心齋境’後,他卻立身於書屋之外。

這很奇妙。

此時,他神思立身於心境虛空,眼望那書屋思量起來。

“《書屋觀想法》是在‘心中虛無之地蓋一棟房子’,‘書屋’脫胎於‘心境’,心境就如內在天地,自身城池……”

“山君說《書屋觀》乃儒道合一法門,應該是借道家觀想與儒家心齋。”

“相君讓我今日回來收拾心房,虛而待物……”

“可書屋中所存,都是我積攢下來的學問,不能輕棄。”

“即便是那些不得真意之書,也能為我文骨築基……”

“倒不如對書屋進行加蓋,在書屋之上增添兩層空間,將書屋觀想成‘經閣’。”

“諸子在天之靈,於天地虛空造一座‘經香閣’,存放往聖之絕學,傳授給在世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