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知不知?”

艮山亭。

劉彥欣賞起陳駙馬這首《送別詩》,朗讀品味詩中‘思人之心’。

洞庭綠珠詫然看他,略感這書生無禮。

倒是相君氣惱盡除,笑顏聽他品讀。

“世才以為,陳駙馬此詩如何?”

“佳作,但略有不足。”

劉彥端起自己那碗香茶,盯著詩詞鑑賞,腦上文思出竅,化作文境顯現出這篇‘楊柳飛花’詩意。

綠珠舉目瞧見,驚喜解了疑惑:“原來此君是真學之士,可請他指點駙馬不足。”

三郡主七郡主走入涼亭,一同欣賞君子文境,駙馬詩詞。

相君片刻詢問:“世才以為何處不足?”

劉彥用茶說:“此詩不足,不在與景緻,而在於人情。”

“駙馬詩詞前二句寫景一絕,但後二句用情不深。”

“楊柳是心,飛花是情。折柳之意是贈別。”

“第三句‘柳條折盡花飛盡’,是說那位朋友已經離開很久,使得詩主睹物思人,開始想念了……”

“因而寫出第四句‘借問行人知不知’,相隔千萬裡追問,述說心中之情。”

“我以為不足就在於此!”

相君端茶,就著他的話一同嚥下,眼眸明亮,心神一通。

“不錯,此詩不足就在於此!”

“世才以為當如何改?”

劉彥放下茶碗,提筆看綠珠。

見其點頭後,運筆圈起‘借問行人知不知’最後三個字。

並在圈注之下,補上三個字‘歸不歸’。

如此一來,這首詩最後一句就從‘借問行人知不知?’變成‘借問行人歸不歸?’

雖只是三字修改,但品讀起來已經大不一樣。

詩中情義頓時飽滿,與第三句‘柳條折盡花飛盡’相得益彰。

“知不知,歸不歸……”

“嗯,好!由此可見,劉世才乃用心之人,知情之所在!”

心頭一句讚語,相君再看他變了目光,揭起陳駙馬詩作歸還說:“娘子回去見駙馬就說,後句乃臨安劉世才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