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才兄,可還記得小生?”

“華兄?”

山下官道,眾人拖泥帶水前行。

生員佇列中,有一位錦衣公子持傘攪入劉彥、楊萬山談話。

轉看其面,劉彥回想起一些印象,知道此生姓華,乃本鄉鹽商之子,三年前舉家搬去西子城,此後少有謀面。

與其攀談,得知其名‘華清’,表字‘明淵’,近兩年一直在外拜師求學,現在是姑蘇寒山書院弟子。

“寒山書院?”

這是劉彥第二次聽到‘寒山書院’之名,第一次是在六年前。

聽說此書院乃鴻儒開辦,姑蘇八大名士出資,起建於先皇十一年,至今已為儒門育才三十年。

入此書院,比考生員更難,但凡入院弟子,無不是舉人之才。

朝廷國子監、翰林院內,有不少寒山書院出來的學子。

“恭喜華兄,此番拜入寒山,必有大好前程。”

“讓世才兄見笑,其實小生對功名無慾,只求經學儒術有成。”

“眼下小生雖考入書院,但只是外門儒生?”

華清目光清澈,表明自己的志向。

劉彥與楊萬山相視,饒有興致問他:“明淵既已考進書院,為院中弟子,為何又說是‘外門儒生’?”

“世才有所不知。”

華清斂起溼袖說:“考入書院只算‘半入學’,表明此弟子有‘入學根基’。”

“想真正‘入學’,還需聰明自身,要透過養學而明心竅,如此方能步入內門,獲得書院夫子絕學真傳。”

“世才兄得授仙法,想必聰明自身了?”

他最後這句,完全是憑感覺猜測,隱隱感覺劉世才有聰慧在心,絕非小人所說的‘愚直不通竅’。

楊萬山旁聽失笑,分看劉世才道:“仙家妙法,豈授予愚鈍之人?”

三人說話攀談,聞見風中吹來一股燃木之氣。

轉顧前望,東山谷近在咫尺,不足半里腳程。

谷上不斷升起大股白煙蒸汽,氣味混雜著雨氣、燃木氣和屍臭氣。

山谷裡四處焦黑,雨水落下就蒸發,如此距離都能感受熱氣燻面,可見早上範縣尉放的那把火不小。

佇列最前,韓都頭帶領幾人回話。

他們面有凝重之色,谷外所設祭壇一片雜亂,像似被人掀了桌子,打鬧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