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何故如此看我?”

話說完,劉彥見楊兄痴盯著自己,好像自己有哪裡不對。

楊萬山探問:“世才不動心嗎?”

“我是說,你聽完我方才那番闡述,得知儒術六等九品,就無嚮往之心?”

“萬山是問我有沒有‘心猿意馬’?”

劉彥笑了笑,看眼被雨水浸溼的左袖,比給他看。

“你看這袖子溼了,我還有心思去想那些?”

“書童拿給我一把破傘,這傘頂上有缺,雨水順杆流,回頭要縫補。”

他答非所問,是為了藏拙,免得這位仁兄繼續下問。

可此話入了楊萬山耳中,卻大不一樣,還特意走到他傘下,仰望頂部**。

恍惚明悟一般,把自家雨傘放到地上,對著劉彥拱手行一禮。

劉彥不解,單手托起問:“仁兄又是何意?”

“乃謝世才兄指點小生修學。”

楊萬山揚起神采,撿起雨傘,伴行道:“我並非愚鈍之人,你話中蘊藏之意,我已明白!”

“你是以破傘比喻自身,雨水乃指雜念,雨水浸溼衣袖是指心生雜念,有所心動向往。”

“然,世才兄對此十分明白,用自身‘不動心’見自身‘心念動’。”

“明白瞭如何克服心性不足,所以才說回頭縫補。實則是補缺之意。”

“君無愧‘世才’二字,只是簡單一句比喻,就將第二等‘正心境界’之要領闡解出來!”

“此等聰明,小弟不能及!”

劉彥聞言暗笑:“究竟我聰明?還是你聰明?沒想他曲解的如此深,但聽著很有道理。”

“尤其他那句‘以不動心,見心念動’很值得去揣摩。”

兩人撐傘步行論學。

百步後,楊萬山指他破傘道:“可否借我一用?小弟想借兄之漏傘,一觀身中不足之處。”

“只要不怕衣裳溼透,你便用。”

說著劉彥與他交換,撐起他那把好傘。

而得其漏傘的楊萬山甚是高興。

右手撐著,細細感受雨水順著傘把流入手心手脖,浸透衣袖和心神。

心竅中所積攢的文光,猶如獲得雨水浸潤,洗出新的光亮。

此時心境十分難言,他眼望劉世才,似遇良師益友。

“世才兄有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