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心中存思,繼續求教:“請問老師‘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如何理解?”

王寅照背孟子原話來解答。

一來二去,他們對答到‘浩然正氣’。

王寅扮孟子道:“我無法說清楚浩然正氣。它作為一種氣,最為盛大,最為剛強,要靠君子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傷害它。此氣就會充塞天地之間。”

“浩然正氣要與義和道配合。缺少二者,它就會萎縮。”

“浩然正氣是不斷積累‘義’而產生的,不是偶爾一次義舉就能獲得。需要心志長存‘義’,才能不斷積累增加。”

“如果行為有愧於心中之‘道義’,氣就萎縮了。”

“因此我說,告子不曾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作是外在的東西。”

“修養此氣,要善於培養它。不能停止下來,不能忘記它。但也不要妄自拔苗助長,否則適得其反。”

“養氣好比種禾苗,今日拔苗助長,明日禾苗枯死。卻也不能不管不問,要給它時常除草,才有生長。”

“賢弟明白了嗎?”

最後一句‘賢弟’,把二人從師徒對話中拉拽出來。

劉彥跳出公孫丑角色,與山君相視少許,思說:“已經明白一些。”

“孟子所言‘不動心’與‘夫志’,是產生浩然正氣的前提,而想要產生浩然正氣,還要在心志中貫徹道義。”

“夫子說,心志是意氣的主帥,亦可作為‘浩然正氣’的主帥。”

“不動心是教人不可妄動道義,妄動就等於拔苗助長,損害自身正氣。”

“好比那些江湖俠客,一時意氣相投磕頭結拜,一時妄動俠義殺人害命。”

“夫子口中的‘義’,應是世間‘大義’,為國為民,為天下為蒼生。”

“只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義’,將其貫徹心志中,便可催動身中志氣,引來充斥天地中的浩然正氣!”

“解得好!”

王寅摺扇撫掌:“賢弟所說,正是要義、真意所在!”

“我聞‘義’有高低之分,江湖草莽義氣最不可取,弄不好殺人害命,落草為寇。”

“其次是江湖俠義。此道義雖說是正道,但容易被他人利用,被他人借刀殺人。一旦犯錯,悔恨交加,志氣受損。”

“勇義、忠義,仁義三者,才是高義!”

“勇義為國,忠義為君,仁義為民……”

“我聞蜀中孟學劍客,都以這三種高義立志,借仁義養氣的最多。但也有俠義養道的。”

“世才要好好思慮,謹慎貫徹道義,這可關係你一世的道路。”

山君說罷,高二轉對劉彥道:“依我看,還是仁義為先。貫徹勇義就要捨命,貫入忠義就要忠君,這兩個都不好。”

“與其捨命,不如自己修命。與其忠君,不如自在逍遙。縱觀古今的忠臣,有幾人得到好下場?”

荀舫主難得附和她的觀點,道:“我也以為‘仁義’是上佳之選。有道是仁者無敵,無論世道如何變化,終究需要仁義主持公道。”

劉彥聽取她們的建議,思量說:“我認為世間應該還有一種‘宏大剛正的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