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弟怎麼連儒教聖人都不認得了?”

王寅朝著那方聖像行一禮,說:“此乃至聖先師的泥胎塑像,下方是本城書院。聖人在下方受供奉,這上方所顯景象,即是聖人像,亦是文道氣象。”

劉彥聽著講解,看香火中的至聖先師,震撼問:“夫子已死多年,一尊泥像為何有這般景象?所發的剛正之氣如此威嚴,莫非就是浩然之氣?”

王寅道:“聖人雖死,儒術還在,儒教門人還在。那泥像所發之氣非浩然正氣,而是文道氣象,乃從文道之中降下合入夫子泥像。”

“觀此氣象,可窺天下的文道興衰。”

“什麼時候天下人都不讀書,夫子泥像上的文道氣象也就沒了,儒教也當不復存在。”

劉彥解了疑問,目光爍爍觀氣象,今夜所見讓他大為震撼。

“記得兄長說,大周以儒教立國,借文道鎮壓氣運。不知眼下的氣象,比當初如何?”

“不如當初。”

王寅扇指方圓說:“周朝之初的文道氣象比今時廣大百倍,猶如泰山與松崗之別。”

“昔日龍淵閣在冊大儒有百餘位,現在不滿十數……”

“其中因由,我領你看另外兩處便明白。”

說著又帶他遊賞別處。

一看官家府邸,二觀城隍廟宇。

先見官府之上國運籠罩,一派晚霞氣象,王法威嚴。

又見城隍廟上香火如山,千重華光堆疊,神威廣大。

不是今夜出竅神遊,只憑劉彥那雙肉眼看不到這等景象。

“我看城隍廟的氣象似乎比官府更勝,是不是周朝氣運衰敗所致?”

“是也不是,自上古人皇之後,高陽氏昇天帝,又有哪個朝代能江山永固?”

王寅眼望城隍廟,指天上星月道:“天帝是三界之尊,他的衙門自然大於人王的官府?何況,大週一朝氣運建立在儒教文道之上。”

“文道才是朝廷根基,儒學的興衰關係國運。而今天下儒子入真學者鳳毛麟角,才使得妖孽橫行,鬼神當道!”

“今與世才看著這些,是叫你對三界有一番理解,知道自身之所在。”

“只有見天地更廣,洞悉世間百態,方能做得大學問。我愛惜你良才美玉,故囉嗦一番。”

“時辰不早,你我莫讓舫主久等。”

說話,王山君與他攜手攬腕,大步流星朝碼頭遁走。

劉彥思量他的話,知道了真學儒士的寶貴之處。

如果說讀書人是儒教的基石,那真學士就是大殿的樑柱,說是棟樑之材毫不為過。

當下這樣的棟樑之材少之又少,以至於他這個‘半吊子’都被當成‘良才美玉’,受到愛惜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