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改動捷克式,彌補其火力持續性不足的缺陷,這是李強最樂意看到的事情。

麥德森雖然好,但這玩意兒正如莊前鼎所言,存在不能適應惡劣環境的缺陷,陝北華北地區冬季溫度能到零下十幾攝氏度,遇上雪災甚至能達到零下三十攝氏度,麥德森機槍無法適應如此極端的惡劣天氣。

必須好生伺候,悉心照料,才能保證戰鬥力。

說是穩定可靠,實際上,也就那麼回事。

劉易斯輕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不適用極端寒冷天氣,而且需要改動口徑,這一改動就要牽扯槍機元件和槍管元件,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蘇聯的DP28輕機倒是簡單耐操,穩定可靠,且廣泛適應蘇聯的惡劣氣候和環境,華北大地的低溫對它而言僅僅算是熱身,但這玩意兒是正兒八經的蘇軍標準制式班用輕機槍,人家是否會給你,這誰也不知道。

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唯有自力更生。

八路軍最需要的武器是什麼?

簡單耐操,抗摔抗造,維護保養便捷,殺傷性強,火力持續強,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

作為風靡中華的班用輕機,捷克式輕機就像毛瑟C96一樣,用無數場戰鬥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它的綜合效能滿足上述95%的要求,但其自身缺陷不可忽視。

20發彈匣導致火力持續性嚴重不足。

經驗豐富的老機槍手會掌控射擊節奏,儘量打2發短點射提高殺傷率和彈藥利用率,但初出茅廬的新機槍手往往由於戰場經驗不足,瞄準敵人扣動扳機不變,往往幾秒就能打空一個20發彈匣。

如果可以改變捷克式火力持續性不足的毛病,那這款班用輕機真是部隊夢寐以求的寶貝。

“俗話說得好,對症下藥方可治病,第一種改動方案,原有的雙排雙進直彈匣改進為弧形彈匣設計,彈匣容量可以增加到30發,彌補火力不足的缺陷。”

莊前鼎面容專注且認真,給出改動思路,取出放在桌面的草稿紙,隨手描繪一個弧形彈匣的草圖,遞向李強:“這是一種弧形彈匣的草圖,雙排雙進結構,彈匣底部採用加強彈簧,易於拆卸和維修,即便彈匣進沙進水也很少出現卡彈和供彈故障等問題,而且,對捷克式輕機的改動幾乎沒有,新老機槍均可通用,相較於20發直彈匣火力持續性提升50%。”

李強接過草圖,細細端詳弧形彈夾結構,對於第一種改動點頭表示認可:“教授,那第二種呢?”

“第二種還是供彈方式的改動,取消傳統彈匣供彈方式,在機槍頂部供彈進口新增一個卡榫,配合原槍供彈卡榫,雙卡榫用於固定圓形彈鼓,彈鼓採用橫向水平排放,彈鼓容量可達75發左右,大大提高火力持續性,搭配中置三腳架,可以一定程度上兼顧重機槍火力壓制的用途。”

莊前鼎接著給出第二種改動方案,捷克式輕機的內部結構設計已經臻至完美,無須畫蛇添足:“缺點很明顯,彈鼓會影響瞄準方式,習慣傳統彈匣的機槍手,可能會不適應彈鼓,還有機槍整體重量增加,致使單兵負荷提升。”

相較於第一種,第二種改動量較大,取消彈匣供彈,新增卡榫採用彈鼓供彈,優點在於火力持續性成倍提升,兼顧部分重機槍的職責,擁有通用機槍的影子,缺點在於瞄準較為不便,且因彈鼓緣故導致整體重量增加。

“大家針對兩種改動考慮一下,有任何好的建議就說,草圖往下傳閱。”李強點了點頭,遞出弧形彈匣草圖,交給右手邊的陸遠。

話音落下,眾人細細思索。

第一種方案的弧形彈匣設計非常不錯,火力持續性提升一半,重量上並沒有增加太多,不會對單兵攜帶造成過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