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鋼芯,錘被甲,錘彈殼,鑽火孔,塗漆,裝發射藥和底火,子彈組裝,這是全手工定裝彈生產線的七道工序,每道工序最低一人。

一臺車床和七名工人即可滿足手工定裝彈生產的最低要求。

這個方法是餘華當初在貼吧上與人吹牛的時候,根據工業化生產子彈得來的靈感,核心思路就是你有你的工業化,我有我的手工化,只要有原料,我就能搞子彈。

《逆天邪神》

剛好合適,根據地已經具備發射藥、底火、銅、鋼等原料供應能力。

對於工業國而言,這種方法可謂吃力不討好,但對現如今的根據地而言,對人均子彈5發左右的部隊而言……

還要什麼腳踏車?

反正一句話,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用的問題。

“100發到300發,夠了,完全夠了,哈哈,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我們。”陳康面露喜色,眼眸中的睏倦之意再次消散,心中的喜悅情緒無以復加,沒想到出來送餘華一趟,竟然得到了解決子彈生產的有效辦法。

誠然,這種手工定裝彈生產方式的效率低,產量低,質量存在不穩定缺陷,與工業化生產的標準子彈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但這又如何?

這些缺陷影響什麼?

論缺陷,部隊長期採用的復裝子彈最多,提高膛線磨損,精準度不夠,有效射程低,殺傷力不足等等。

比起復裝子彈,餘華提出的這種手工定裝彈,簡直好的不能再好。

馬列在上,這可是每天100發到300發,取最高數,一個月下來那就是整整九千發,四捨五入豈不是一萬?

七個人+一臺車床=月產1萬發定裝彈。

而七十個人+十臺車床=月產10萬發定裝彈。

這是什麼概念?

現如今紅軍八萬人,每個月十萬發定裝彈則意味著部隊人均子彈總量,以每個月1.25發增漲。

說真的,陳康高興到已經快要落淚的程度,這可是真正的定裝彈啊……

不是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復裝子彈。

“還有,為了適應缺乏電力,提高便攜性,還可以造一種人力車床,採用類似縫紉機腳蹬結構,加一個飛輪,實現純人力生產,如此便能隨軍行動,子彈產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不過提升了適應範圍,畢竟大多數地區不具備電力供應條件。”

餘華想了想,高速運轉的腦海隨即給出一種改進方案,微笑道:“您把這個方法告訴教授就行,教授知道怎麼做這種車床。”

類縫紉機動力結構+飛輪,兩個人腳踩的力量,足夠滿足車床進行車削加工的轉速,這種專門車削彈芯的車床無需造的太大,只要能滿足加工直徑幾毫米的彈芯就行。

如此,車床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內,拆分為各部件後由三名戰士攜帶,隨軍行動,極其適宜游擊戰和敵後作戰。

至於原料,一是由根據地供應,二是自我籌集。

“好,非常好,如此一來,甚至是一支連級部隊都能生產子彈,自給自足,可以預見,你提出的這個方案將使部隊彈藥補給壓力大幅度緩解。”陳康聽到餘華這個天馬行空卻極具實用性的改進方案,頓覺心動,連連稱讚,作為出身部隊的軍事主管,他非常清楚餘華提出的這種人力車床非常實用。

連級部隊可常設基於人力車床的手工定裝彈生產線,戰時隨軍而行,閒時生產彈藥,大大緩解後勤的彈藥補給壓力。

“臨行之前一個小小的想法而已,很高興我的知識與智慧能幫到戰士們,陳局長,就到這裡吧,不用送了。”餘華面容含笑,立於原地,向陳康說道。

不知不覺,兩人已從柳樹溝深處來到入口,道奇卡車停在數米開外。

“餘華先生,一路保重。”陳康深吸一口氣,眉頭收斂,面容肅穆且鄭重,挺直背脊,向年紀輕輕的餘華敬了一個軍禮,尊稱道。

先生二字,絕非恭維,而是尊敬。

在陳康的心中,餘華雖僅十八出頭,仍可擔先生之稱。

“再見。”

餘華笑了笑,轉身迎向道奇卡車,隨後在呂俊羽和三名攜帶無線電臺的警衛員陪同下登車。

為了保持通訊暢通和安全,軍工局特地配備了無線電臺,無論是資訊交流,還是緊急事情,都能第一時間通知。

“嗡!”

伴隨著一道汽車引擎啟動運轉聲,整輛道奇卡車駛離柳樹溝,迎著清晨時分的陽光,踏上前往榆林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