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月中衝產量!(第2/6頁)
章節報錯
整個高爐內部反應過程非常複雜。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越來越多的鐵礦石熔化為鐵水,於高爐下方形成熔池。
高爐外面,蘊含各種物質的有害廢氣從頂端排煙口不斷冒出,飄向湛藍天空,汙染周邊空氣,立於安全距離之外的餘華,聞著這股來自於鋼鐵工業的氣味,頓覺心曠神怡。
這個味道,很正。
待冶煉過程進行到三分之一時,警衛員小李和兩名戰士趕了過來,攜帶剛剛冶煉而成的矽鐵孕育劑。
緊接著,莊教授一行人的身影也相繼出現,胡志剛抱著圓柱狀的軋輥標準模具,趙章成抱著猶如炮管般的六十毫米芯棒標準模具,模具材質均採用榆木料,省時省力。
模具和矽鐵就位,一切準備就緒。
鐵廠翻砂車間的熟練工人,以最快速度製作軋輥與芯棒的砂模,這些熟練工人全是來自於長征之前的兵工廠工人隊伍,以前在民國各大工廠待過,技藝嫻熟,經驗老道。
他們雖然不懂什麼機械原理和數學計算,但一線實踐經驗極其豐富,翻砂倒模可謂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要是擱日本,高低一個翻砂仙人。
趕在柳樹溝鐵廠第一座高爐出鐵水之前,四根軋輥和兩根六十毫米芯棒的砂模成功搞定,運送到高爐面前,等待鐵水。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著,鐵廠高爐周圍的人群越來越多,陳康,最高科技組,軍工局一眾部門負責人,各大工廠負責人,還有聞訊而來的劉將軍等人,陣仗不可謂不大。
這是根據地第一爐鐵水,意義重大,所有人只為見證。
深夜十點半,到了正式出鐵水的時刻。
高爐下方,四名工人如同抬轎子般抬著一個能裝150公斤鐵水的坩堝來到出鐵口等待,後面還有三組這樣的隊伍。
此刻,全場矚目。
待第一組鑄工隊準備就緒,一名老工人來到高爐下方出鐵口位置,用鋼釺捅開泥封,轉瞬,猶如岩漿般的橘紅色鐵水頓時湧出,進入所有人視線,順著溝槽流淌落入下方坩堝之中。
“啪啪啪!”看著橘紅色的鐵水流入坩堝,現場眾人紛紛鼓掌,不約而同送上掌聲。
毫無疑問,這是歷史性的一刻,象徵著根據地再次恢復生鐵生產能力。
沒多久,第一鍋鐵水裝滿,四名鑄工小心翼翼抬著重達一百五十公斤的鐵水離開高爐,往澆注區而去,第二組鑄工隊順勢接上,儘量不浪費任何一滴鐵水。
來到澆注區,第一組鑄工挑出漂浮於表面的爐渣,而後站在一旁的廠長馬田,按照事先安排將一份粉末狀矽鐵丟入坩堝鐵水之中,進行孕育處理,製造人工晶核。
這是經過餘華精確計算的標準比例,儘管馬田不知道為什麼要放入矽鐵,但他還是執行了命令。
經過攪拌,微觀世界中,高溫鐵水內部在矽鐵作用下出現反應,產生細微人工晶核,析出石墨。
新增好孕育劑,廠長馬田退到安全距離外,第一組四名鑄工傾斜坩堝嘴,對準芯棒砂模進水口,倒出鐵水。
“吱!”火紅色鐵水就像是水龍頭般,源源不斷流入芯棒砂模內,霎時間,砂模傳出彷彿油炸般的聲音,內部冒出火焰。
幸運的是,沒有發生爆炸現象。
第一個芯棒砂模澆注完畢,隨即澆注第二個,兩根芯棒並不重,加起來也就四十多公斤,第一鍋餘下一百公斤左右鐵水便用來澆注軋輥砂模。
四個軋輥砂模屬於鐵水需求大戶,總共需要八百多公斤鐵水。
在所有人注視之下,四個鑄工小組往復作業,不斷將新增矽鐵的滾燙鐵水,澆注到軋輥砂模之中。
二十餘分鐘後,所有軋輥砂模澆築完畢,接下來便是冶煉灰口鑄鐵最重要的冷卻凝固階段。
要得到灰口鑄鐵,一是孕育劑,二是冷卻時間,冷卻凝固階段溫度不能下降過快,否則石墨無法析出。
如果有必要的話,則需將鑄件取出砂模,放入溫度500攝氏度以上的熱砂坑,或者近熱爐緩慢冷卻。
餘華和林婉進入澆注區,圍繞六個砂模,仔細記錄澆注時間和澆注表現等資料。
“芯棒冷卻時間一個半小時,軋輥冷卻五個半小時,到了這個時間即可脫模,瑾瑜,你記錄一下。”待林婉記錄完各個砂模的基礎資料,餘華隨即根據鑄件冷卻經驗公式,計算出大致的冷卻時間。
“好。”林婉點了點頭,右手握著鉛筆,在筆記本上寫下冷卻時間資料。
比起工人日積月累的主觀經驗,冶煉灰口鑄鐵更需要系統性的統計與分析,得到相應冶金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