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只要鋤頭揮得好,沒有牆腳挖不倒!(第2/3頁)
章節報錯
設鍊鋼原料為:鐵水、廢鋼、生鐵及鐵合金。
鐵水溫度為:1250攝氏度。
鐵水成分含矽、錳、碳、磷、硫。
造渣材料:石灰、白雲石、螢石。
氧化劑為氧氣、鐵礦石。
冷卻劑:廢鋼。
矽的氧化規律:吹煉初期,由於矽與氧的親和力大,會大量氧化,在氧化反應過程中釋放熱量,為爐內主熱源之一。
在保證供氧的情況下,爐內矽元素會在5分鐘內氧化到很低的水準,且直到吹煉結束也不會產生矽的還原。
反應式如下:
2(Cao)+(2FeO·SiO2)=(2CaO·SiO2)+2(FeO
2(FeO)……
“有點意思……”莊前鼎眉頭挑了挑,繼續看了下去。
錳在吹煉初期會迅速氧化,但氧化速度低於矽,氧化放熱屬爐內次級熱源之一,反應方程式如下。
碳在吹煉初期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鐵水碳含量迅速降低,反應方程式如下。
磷的氧化規律表現為吹煉過程中的脫磷速度,在氧化反應過程釋放熱量,為爐內主熱源之一,脫磷反應方程式如下……
時間慢慢流逝,莊前鼎表情由鄭重向凝重轉變。
餘華看著陷入深思的莊教授,沒有出聲打擾,他知道這篇草稿紙記載的內容,對於這個時代的鋼鐵行業和冶金學家有著堪比重磅炸彈般的威力。
確切的說,應該是核武器。
利用氧氣鍊鋼的概念早已流傳於冶金學界,氧氣比空氣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這是所有冶金學家夢寐以求的鍊鋼法,事實上,早在1856年貝斯麥創造轉爐鍊鋼的時候,就開創了利用氧氣鍊鋼的設想。
之所以未能實現的緣故,很簡單,技術條件不允許。
從氧氣鍊鋼的設想到首次工業化應用,歷史上整整花費了150年時間。
到十五分鐘過後,莊教授終於放下草稿紙,雙眼看向餘華,一副見了鬼的表情。
震撼,
驚訝,
不可思議,
還有疑惑。
他無法想象,餘華是如何做到的。
“莊教授?”餘華適時詢問道。
“很早就知道氧氣鍊鋼的好處,沒想到利用氧氣鍊鋼的效率竟然會達到這種程度,爐內反應只需要20分鐘,這是氧氣鍊鋼工業化應用的一大步,餘華,就憑藉這張草稿紙,你就能立即成為一名炙手可熱的冶金學家。”莊前鼎感慨道:“真不知道你是怎麼做到的。”
作為理論資深冶金學家的莊前鼎,當然曉得氧氣鍊鋼的設想,只不過,這個設想已經被冶金學界很多人忽視,在沒有解決大規模製取氧氣的情況下,談氧氣鍊鋼都是妄想。
整個冶金學界,僅有極少數人在堅持氧氣鍊鋼的道路。
而餘華這份氧氣鍊鋼的變化規律和反應過程,理論層面非常詳細和全面,反應方程式極其嚴謹,每一個資料全部正確,即便連莊前鼎都找不到挑刺的地方。
這張草稿紙,堪稱氧氣鍊鋼向工業化應用的突破性進展。
“學生在聽了您講過的鍊鋼發展和平爐鍊鋼工藝,又去圖書館尋找冶金工程的書籍,最終基於貝斯麥先生的氧氣鍊鋼構想,用數學模擬了這個過程。”餘華解釋道。
莊前鼎心中感慨過後,立即回到理性狀態,想要實現氧氣鍊鋼還有兩個核心問題需要解決:“餘華,氧氣鍊鋼好是好,不過,如果利用氧氣鍊鋼的話,你該如何解決氧氣的製取與吹送?目前不具備大量製取氧氣的基礎條件,工程上也沒有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氧氣吹送方法,按照這張紙上的2T級轉爐,每噸金屬每分鐘供氧強度必須達到1.5立方米的要求,對氧氣吹送是一個嚴格考驗。”
怎麼實現氧氣的製取和吹送?
製取和吹送是一個動態過程,一旦開始鍊鋼,那就意味著24小時運轉,氧氣的製取總量必須滿足鍊鋼需求總量,氧氣的吹送則需要確保安全且時刻流動。
《我有一卷鬼神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