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

答:將這兩項技術撰寫成論文,並投稿到學術期刊上。

這樣做,可以一定程度的增加影響力,也算是一種宣傳不說,此外,一旦發表到了專業的學術期刊上,就相當於是“官方蓋戳”,以後要是有黑子敢無腦黑,便能據此反駁,來狠狠地打對方的臉。

只是,該投稿到怎樣的學術期刊上?

在這個環節,王耀還有點猶豫不決。

正當王耀思考著這個問題。

耳邊,王耀久違的聽到了系統的聲音:

“鋰空氣電池與快充技術寫成論文後,宿主打算發表到什麼學術期刊上呢?

一、發表到國外的頂級期刊上。獎勵:青銅級抽獎機會X1。

二、發表到國內的頂級期刊上。獎勵:白銀級抽獎機會X1。”

從權威性、熱度來看,在全世界範圍,最大的當屬國外《自然》、《科學》,這兩大頂尖期刊。

不過,一方面、王耀想先福澤國內的企業,讓他們“第一個吃螃蟹”;另一方面、他也不屑於得到那群外國佬的認同。

更別說,就這次的神級選擇,雖然都是一次抽獎機會,可單看名字,白銀級比之青銅級應該是要牛逼一點的。

綜上,王耀選了選項二。

五天後。

金光大廈的26樓,王耀、周思敏、徐昌以及廖碩超、劉宇軒,加一塊一共五個人,都在他的辦公室裡聚集、開會。

“廖教授、劉教授,你們的投稿期刊,怎麼樣了?”

王耀的稱呼,並非客氣,而是廖碩超和劉宇軒,真的有這樣的職稱、頭銜。

另外,雖說這兩項黑科技,是王耀從系統裡獲得的,但他不是這方面的研究人員,只能讓負責研發廖碩超與劉宇軒“代勞”。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一開始,王耀要他們倆這樣做,二人皆是不願意的,即算這樣做了,可以在電池這個領域,名利雙收、登峰造極。

可在廖碩超、劉宇軒看來,核心資料都是王耀提供的,他們能參與研發,並收穫一份豐厚的工資、期權,已經是賺大了,不敢再多做奢求。

對此,王耀心裡在佩服二人的同時,心裡也吐槽道:好傢伙,咋這麼實誠?

後續,王耀經過一番好說歹說,廖碩超和劉宇軒方才答應下來。

言歸正傳。

王耀這一問,廖碩超作為代表,立馬回答道:“王總,都已經得到反饋了。《科學通報》、《華清大學學報》、《自然科學進展》還有《高新技術通訊》,對我們的兩篇稿子很感興趣。他們收到後,是加班加點的稽核,並全部於前天、昨天回了信。說我們的論文,將會發表在他們下一期的期刊上。”

“很好。這四家期刊,都是月初發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