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城南側,二十里之外。

營地中,拒馬移動,營門大開,眾多將領陸續來到門口,列隊相迎。

不多時,遠處曠野,便已出現一隊黑甲鐵騎。

鐵騎之前,有一名銀鎧將領,英武不凡,手持長槍,縱馬奔來!

其後,秦字戰旗迎風飄揚,獵獵作響。

片刻之間,銀鎧將領就已馳到近前,營門眾將,拱手喊道,“末將參見王爺!”

翻身下馬,將戰馬交給麾下,秦易邁步上前,望向眾多將領,點頭說道,“無須多禮。”

巡視一圈,目光定在孫興稜和慕浩壤之上。

此兩人,皆是滿臉敬服。

秦易一出手,就打破兩王聯手,化解了棘手局面,甚是犀利!

“投石車製造的如何了?”對著孫興稜,秦易問道。

他離營前,曾安排下去,讓營中士卒,加快製造投石車,此乃攻城利器,越多越好。

孫興稜恭敬答道,“已造出十五架。”

秦易聞言,頗為滿意,當即說道,“傳檄出去,雙王無道,恣意欺壓民眾,收刮民脂民膏,此乃流康之蠹蟲。本王傾聽民心,順民意,揮師北上,率王者之師而來,勢必於水火之中,拯救眾多黎庶!”

“告知敵城,本王兵鋒所至,若敢冥頑據守,待到城破,城中城守、將領,皆滿門抄斬!”

“若獻城投降,不論是誰,城守、將領,亦或是小吏、士卒,獻城者,皆可封官!”

此乃,討伐雙王之檄文。

戰起之時,檄文可有可無,而秦易特地發出檄文,目的有二。

其一,是收攏民心,讓敵城之黎庶知曉,跟著他,可以過上好日子。

被他所佔的十二城,城中百姓,至今已有半年,未曾受到壓迫,日子越過越好。

這便是活生生的例子,極佳的對比。

其二,則是以重罰震懾敵心,不降,便滿門抄斬!

這個滿門抄斬,不僅是城守,還包括守將,如此可分化敵人,以致難以齊心。

而投降,不僅性命可存,還能封官,是以重利誘之。

如此一來,就看敵方,是想做頑抗到底,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若是寧死不降,那麼,對於敵人,秦易從來不手軟!

孫興稜聞言,當即點頭,恭敬應是。

之後,隨著士卒們依令行事,檄文不斷傳遞。

不只是秦易所佔的十二城,還包括恭王和肅王麾下的眾多城池,都已傳遍了秦易的討伐檄文,眾多黎庶,皆已竊竊私語。

他們迫切希望,有個人,能夠改變這橫徵暴斂的亂世,幫助他們,脫離水深火熱之中。

但歷經半年,恭王和肅王都未能做的,反而不斷壓榨他們,毫無憐惜。

這讓他們,對於雙王,已失去了希望。

反而對於秦易,這個臨瞻之人,生起一絲不該有的期盼。

若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一些百姓,並不在乎,自己身處於哪個王朝之中。

這種在旁人看來大逆不道的想法,卻已出現在些許流康百姓的心中。

這種想法很樸素,也很現實。

誰讓他們吃飽、讓他們活下去,他們就會跟誰。

……

大離王朝,第二道防線,英蘭城。

城牆之上,身著褐甲,英姿颯爽的顧雨嵐,正秀眉緊皺,站於女牆之後,望著遠方的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