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歷史演義經常會寫大將得勝回朝之後,卻被沿路的守城小官百般為難,不讓他們輕易進城。

甚至因此讓得勝的大將被敵人偷襲,把勝仗變成敗仗,好事變成壞事。

這種事情胡亥絕對不會允許在自己的治下發生,他丟不起這個人。

當然,以王離如今在軍中的地位,估計也不會有什麼人敢為難他,大秦可不是宋朝,一個小小的文官就可以指著一個武將劈頭蓋臉的大罵。

現在如果有哪個文官在王離回程途中敢去說些不好聽的話,王離一刀把他砍了,胡亥都不會對王離有任何處罰。

在宋以前,武人的地位一直是壓過文人一頭的,只要你能打仗,打勝仗,你就不用給任何文官的面子,看他不順眼,打他丫的就是了。

但是自從趙匡胤開始有意識的限制武將,文官的地位反過來壓制武將,從想要維護自己地位,防止發生類似黃袍加身那種事情的角度來看,趙匡胤的策略也不能說是錯的。

他錯的就是,拿下中原之後,就以為自己統一了天下,他如果能夠真的一統四海八荒,把五洲四海的所有人類全部變成自己的手下,那他實行這個策略就沒有問題。

關鍵是他並沒有做到這個程度,他建立的大宋,還有敵人。

但沒有外敵的情況下,想怎麼玩就可以怎麼玩,但是有了外敵的情況下還這麼玩兒,不把自己玩死才是不合理的。

他成功的維護住自己家族的皇室地位的後果就是自己的兒孫在敵人面前,甚至還不如奴隸,所以如果他真的地下有靈,估計肯定想抽自己大嘴巴。

其實在任何一個王朝從建立到穩定的過程中,抑武興文都是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在這其中必須掌握一個度。

絕對不能夠讓一方完全壓過另一方,無論是讓武將完全壓制了文官,或者讓文官完全壓制了武將,這都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當然在戰爭情況下,重用武將,這是必然的事情,在和平年代重用文臣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文武雙全的那種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多數被稱為文武雙全的人,其實文武並不雙全。

以後打仗特別厲害的將軍,他只要會背幾首詩,就很容易被稱讚為文武雙全,哪怕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連只讀過一年書的文人都不如。

同樣,一個飽讀詩書的大儒如果稍微有點身手,再打過幾場小勝仗,也會被稱讚文武雙全,可能他的身手和帶兵能力都比不上軍中的一個百夫長。

當一個人一方面特別突出之後,其他的方面哪怕只表現出來一丁點的閃光點,都會被放大。

胡亥估計王離和項羽應該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展開決戰了,不只是王離這邊不想打,項羽那邊也未必就想打。

尤其是項羽在知道了鍾離昧和英布兩支分兵部隊全部被滅掉之後,他心中也勢必會重新估計王離軍隊的實力。

他是個猛將,但不是莽夫,如果知道自己贏的可能性不大,他可能也想要回去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