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以去死,但是他絕對不可以在自己還沒有實現自己抱負的時候就死,那樣的話,他這一生過得有什麼意義?

所以為了活下去,他現在必須要向他曾經一直期待推翻的大秦來投誠,但是他不明白的是,就算是他真的投誠了,對方又怎麼能夠確定他是真心實意的,而不是假意投誠,到了關鍵時刻,反而會反過來捅向大秦一刀?

如果是自己面對一個敵人,對於韓信來說,如果無法確定這個敵人是真心實意的投靠給自己,那就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既然如此,這也是自己的一個機會,如果大秦真的能給自己一個證明的機會,他便真的降了大秦又如何?

希望自己能有一個領兵面對項羽的機會,當他把項羽身邊最後一個人給剿滅了之後,他倒想看看項羽面對他還有何話說?

他心中其實能預感到項羽註定是會失敗的,即使不敗在他的手裡,也會敗在別人的手裡。

這是由於項羽的性格決定的,項羽的失敗只是早晚的問題,但他不可能不敗。

只是他當然希望這個人即使要失敗,也是要敗在自己手裡,他當然知道,現在王離率兵與項羽對敵的訊息。

他的想法和胡亥一樣,不過其中也有略微區別的地方,胡亥是怕王離有可能會一場慘敗收場,而韓信是覺得王離這一戰無法徹底殲滅項羽。

韓信關注的核心依舊是王離軍隊的糧草,王離如果不能速勝,打持久戰就一定會吃虧。

所以韓信覺得王離很有可能會集中全力攻項羽一點,以項羽的性格來說,王離一定能夠想辦法使他分兵。

王離很有可能會滅掉項羽的某一支隊伍,甚至兩支隊伍,但是之後就很可能會因為後續的糧草等跟不上,被迫回返。

也就是說,韓信認為王離會取勝,甚至算得上是一場大勝,但是,這種大勝卻很難讓項羽傷筋動骨。

而且對於項羽手下最主力的部隊,也無法造成什麼損傷,明明不在戰場之上,卻憑空的能夠想象出如此之多的事情,足以見得韓信究竟有多麼奧妙的軍事天賦了。

如果以一個後世人的眼光,看天下局勢很可能比身處在歷史當中的這些人的本人看得會更加清楚。

但是從古到今,歷朝歷代,從來都不缺乏驚才豔絕的那些人,他們的能力足以讓他們在任何一個時代立足,並且即使你比他知道的多,但是你依舊沒有他看得透徹。

就像是胡亥,儘管他擁有2000多年後的各種知識經驗,單從他頭腦中掌握的知識量來說,可能比這個時代的幾百個讀書人加起來還要多。

一個資訊爆炸時代的二流大學生,把他放到大秦,他掌握的知識量,可能讓這個時代最博學的大儒都感覺到自愧不如。

何況胡亥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大學生,儘管學的考古專業比較冷門,但反而讓他接觸到比平常人能接觸到更多的一些東西。

很多人能在電視上看到古董,尋寶鑑寶節目層出不窮,實際生活中一個普通人,如果不是特意收藏,能見到多少古董?

但是胡亥推算戰爭的能力比韓信差得遠,而且這是在胡亥知道的資訊比韓信豐富得多的情況下。

如果此時胡亥能夠與韓信暢談一番,得知韓信心中的念頭,可能會讓他心中緊張的情緒稍微的舒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