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熹是有官學的,費用並不高,只是就讀的大多是貴族子弟,平民階層可望不可及。

除了官學,民間還有私學,而且並不少見,各州府鄉鎮都有。想入學交上束脩就可以,然而,大多數家庭就是難在這束脩上。

何為束脩?按字面意思直譯就是——豬肉條,說肉脯、鹹豬肉都行,後來專門用來指代學費。

交束脩的方式各地都不同:有按老章程,交八條或十條豬肉。這個當真不便宜,一斤豬肉價值一百二十錢(十六兩一斤),一條豬肉怎麼也要兩斤多,八條拿出來,二三兩銀子就沒有了。

後來有人將束脩改成六樣禮,豬肉條可以少拿一些,再加上芹菜(業精於勤)、紅豆(鴻運高照)、蓮子(苦心教育)、棗子(早日高中)、桂圓(功德圓滿),湊成六樣,拿出來好看,口彩也不錯。

章碧螺在碧雲鎮給大寶二寶交的,就是這樣的束脩。

這種比八條豬肉便宜些,但至少也要幾百錢。

關鍵是,束脩不是一年交一次就完事,也不是半年一交,而是每個季度的仲月交納,這就是一年四次!

這麼一算,一年也要二三兩。

有的地方嫌拿東西麻煩,直接改成收取束金,至於收多少錢,也是根據學館名氣和師資力量決定。像京城的普通學館,束金一次要二十兩之多,若是最好的學館,學費就更高了。

有的州府父母官憐惜寒門,從各處擠出銀子做了補貼,寒門學子可以交穀物充作束脩,每年交八十斤到一百二十斤不等,甚至可以分期交納。但是算下來,一年怎麼也要超過一貫錢的。

在昂貴的束脩基礎上,再算上趕考的路費、食宿費,供一個科考的學子真的是盡了舉家之力。

這還沒算上各種書籍、學習資料和筆墨紙硯的費用呢!

重重難處,讓很多平民對上學望而卻步,所以義務教育雖推行得慢,卻還是引起了極大關注。大多數人都在觀望,想知道這種教育是否真能執行,能堅持多久。

如今學堂搞開放日,竟然讓娃的爹媽去裡面看上課,這可太好了!

校方規定,每位學生最多可帶兩名家長進學堂,於是有人花錢買名額,想進校園一探究性。

正日子終於到了,京城僅有的幾家義務教育學堂門口,無一例外都擠滿了人。有資格進入校園的孩子爹孃手裡拿著木質號碼牌,在校門口排隊入場。至於中間有沒有夾帶旁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進不去的也不急著走,大部分人就在門口等,有些著急的爬到樹上,手搭涼棚往學堂裡看,跟個大猴子似的。

半日過後,裡面的人出來,立刻被門口的人圍住。於是參加開放日的爹孃們,忙不迭給外面的人安利:

“我兒今早學了數術和習字,中途先生還教了五禽戲,說以後每天都要做一遍,身強體健才能頭腦聰明。”

“我家是女娃,不跟男娃在一處學習,今早學《論語》習音律,期間也學了五禽戲。”

“我家崽兒年紀小,還在練握筆寫筆劃,今日先生還講了自然科學,原來后羿射的日頭是個大火球!”

“咱家的小祖宗快十歲了,先生在教如何做文章,你們是不知道,先生那字兒寫的有多好!”

……

周圍越聽越興奮,這真的是每年交二十銅板就能學到的?

有人忍不住問:“那些先生原本都是做私學的,束脩這麼少,能願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