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覺得要享受學術宮的各項

“福利”,學術資格是必備的。比如要完成教育普及,從規則支援到硬體設立,這些都是行政體系的任務,而軟體方面的師資力量等,則由學術宮進行完善。

只有當雙方條件都已具備時,學術宮才會展開相應的服務專案。渼洲地域遼闊,人口更以千萬計,當然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鋪開,只能採取成熟一地開展一地的遞進模式。

這不僅是教育和醫療,其他產業亦是如此。比如要建立紡織工業,地方必須解決原材料、場地,學術宮則在全國範圍內統籌相關的技術工人數量,只有在都達到要求之時,才會開始協助推進。

第一階段只是蓄力,學術宮將為渼洲培養其所需的各方面種子人才,到了第二階段才能大規模鋪開,建立成百上千的各類學校及技術推廣中心,逐步培養出數以十萬計甚至百萬計的各領域技術人才。

到了第三階段,則是

“三中心”的多點爆發了。渼洲太大,僅昆陽和鄀郢兩個一級學術宮,很難覆蓋到其全國範圍,所以還需要在淮水一帶建立第三個一級學術宮,由此而實現全覆蓋。

所以這份協議差不多算是渼洲的一項十年規劃,用十年的時間將學術宮的各項技術融入到渼洲之中,實現其各大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同時這也是一份

“對賭協議”,學術宮給渼洲劃定了多項必須滿足的條件,同樣也要實現對應的目標,任何一方拖了後腿,便會承受約定的懲罰措施。

朱樉說透過這份協議,各國這才發現原來合作還可以這樣來,自己並不需要被動地接受學術宮的控制,而是根據自身需要進行

“自由組合”,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交由學術宮制訂方案,由此來逐步展開合作。

學術宮與成員國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還可以進行一地一策的試點,看看效果再進行更深入和廣泛的合作。

雖然大而全的綜合合作效力更高,不過以遞進式無疑更讓人放心一點。

有了渼洲的示範作用,其他各國也再不能猶豫下去了,先後與中央學術宮締約,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所做的約定自然也各不相同。

不過總的來說,都做出了核心成員國的選擇,朱樉等人苦心謀劃的矩行天下方略總算到達了一個新階段。

將天下各國

“一網打盡”後,七國根據體量的不同及約定的各異,擁有了數百到上千不等的

“保送”名額,朱樉的大學總算順利招到了足夠的學生,這個時空裡的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大學開始踏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