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個村子走下來,先前曬乾的蘿蔔條就已經在北風和烈日的吸收下,迅速吸收掉水分。

今年夏天有雨水,大蘿蔔漲勢喜人,畝產大約在四千斤左右。

大蘿蔔抽乾了水分,一百斤大概能出十斤左右的蘿蔔條。

一堆堆喜人的大蘿蔔從白茫茫一片架子上摘下來,在變成了一小堆的蘿蔔乾,有的老百姓就開始擔心,這樣的東西能出錢嗎?

姜寧和曲大人回來收購的時候,按照兩等收購。

一等就是在長度在三十厘米以上,沒有發黃,發黴的價格在一斤十文錢,長度不夠,有發黴點子,顏色發黑的,價格減半。

價格一出,有人持觀望的態度。

王家大伯家裡一共種了三畝的大蘿蔔,經過晾曬之後,顏色和規格都符合要求。

看著烈日炎炎的天氣,姜姑娘和縣令大人還要在地裡忙碌,非常的心疼,為了節約時間,他率先站出來上稱稱重。

姜寧非常感謝王大伯的支援,有這樣的人帶頭,村裡的人就不會再繼續觀望。

上秤一秤,二百斤屬於劣等,只能賣五文錢,剩餘的上等蘿蔔乾有一千斤,共賣了十一兩銀子。

王大爺手裡捧著現銀十一兩,兩眼含淚,這是他從來沒想過,因為種地能賣出十一兩銀。

之前的幾畝地加在一起也就三四兩銀子,除去交納田賦的公糧,家裡頂多也就剩個一兩左右。

沒想到,因為種了大蘿蔔,就能讓自己翻身賺出之前幾倍的收益。

大家一看王大伯家只有三畝地,就收益了那麼多銀子。

心裡都在盤算著自己家裡畝產的斤數,還有次等和優等的蘿蔔乾比例,生怕官府回收這種優待政策。

有了王大伯的打樣,鄉親們便擁擠了起來,都想爭著把自己的蘿蔔乾賣出去。

姜寧在一個村裡就已經把官府準備的五百兩銀子預先支付了出去。

二人商量預支錢款的時候,被村民聽到,大家瘋了似的想要優先過秤售賣,生怕蘿蔔乾爛在手裡,白忙活一大年。

曲南笙見狀,和姜寧緊急商議,讓她在這裡坐鎮,自己回去籌集銀子,決不能讓老百姓失望。

姜寧點頭,自己若是再走,恐怕老百姓們會人心惶惶。

她想了想這些蘿蔔乾要儘早運輸出去,回籠資金然後才能讓老百姓更加放心。

她讓黎白去找武藝,讓他押送一批貨物經過水路運往南方,這樣的曲大人負責的一些車隊走官路,兩箭齊發。

武藝接到姜寧的口信,立即整裝待發,倒短途到漢口,在走水路。

曹幫幫主祝逸仙聽說這批貨物是姜寧為老百姓運動的綠色食品,給開後門,走了加急通道,裝船上船沒到兩個時辰就整裝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