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是不得不那樣做,坑儒是把秦始皇給惹毛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陸續出現,各種思想和文化井噴似的出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對於後世來說,百家爭鳴,顯然是好處更多一些。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導致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諸多思想開始出現。

這些思想,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這個文明的根源之一。

但在當時不同的思想之間卻可能存在很大的爭議,甚至有可能相互敵對,恨不得弄死對方。

如此一來,各國的文化差異也就越來越大,獨立性也越來越強。

再加上當時的交通不便,各地的語言文字文化,都不盡相同。

到了戰國時代,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幾乎都有各自的文字。

這些文字之間的關係,有點像今天的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關係,都是一個語系,但彼此之間卻存在很大差異。

文字,語言,文化之間深深的隔閡也使得七國之間的隔閡頗深,特別是身處西部的秦國跟山東六國之間。

山東六國在很長時間都看不起秦國,甚至差不多視秦國為蠻夷。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意識到文化差異,對於國家統一會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時間開始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希望能夠以此來逐漸消除這種差異。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秦始皇很快發現,他還是把問題想簡單了。

所有的文字、度量衡、貨幣之類的差異,歸根到底其實是文化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思想的不同。

思想的不同,是無法用單純的暴力來解決的。

秦軍可以消滅山東六國的軍隊,卻無法用武力來消滅各種不同的思想,無法用武力統一不同的思想。

秦始皇就像一個手握無敵鐵拳的絕頂高手,但卻無法找到一個實體的敵人。

直到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八年之後,因為一場特殊的宴會,秦始皇找到了這個敵人。

這一年,秦始皇在咸陽舉行了一場宴會。

在這場宴會上,秦朝僕射

周青臣,吹捧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這個事其實也很正常,畢竟領導開慶功宴,作為下屬站出來拍拍馬屁,也沒什麼稀奇的。

但是就在周青臣吹捧的同時,博士淳于越卻站了出來,批評周青臣過於諂媚。

並且藉著周青臣的話,開始借題發揮,批評秦始皇施行的郡縣制。

淳于越提出,秦朝應該效法之前的夏、商、週三代,繼續實行分封制。

所謂博士博士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博士學位,而是一個古代官職。

在秦朝,負責掌管典籍、通曉歷史的官員,才被稱之為博士。

淳于越的反對,只是一個開頭。接下來,圍繞著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開始迅速發酵。….

幾乎整個秦朝高層,都被捲入到這其中。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秦始皇,自然也第一時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郡縣制是秦國維持統一的基石,再鬧下去豈不是會動搖秦國的統治基石嗎?

一旦重新實行分封制,秦朝肯定會重蹈當年周朝的覆轍。